汽车:欧盟加征反补贴关税,中国电车出海还有利润空间吗?
事件描述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将从7月4日起实施。征收临时反补贴税额度分别为:(1)对抽样的三家企业分别征收比亚迪17.4%、吉利汽车20%、上汽集团38.1%;(2)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企业征收21%;(3)对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征收38.1%。
事件点评
实际关税是多少?目前,欧洲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0%基础关税,加上临时反补贴税,中国车企面临的实际关税为:(1)抽样的三家企业:比亚迪27.4%、吉利汽车30%、上汽集团48.1%;(2)参与调查未抽样的企业31%,如特斯拉(后续可能会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蔚来、小鹏、零跑、长安、长城、奇瑞、江淮、一汽等;(3)未配合调查企业48.1%。
临时反补贴税后续怎么实施?欧盟正与中国政府商议解决方案,如未能达成一致,临时反补贴税将于7月4日起通过担保(形式由每个成员国海关决定)引入,4个月后即11月欧盟将确认临时关税是否成为最终关税。在最终关税确认时,特斯拉可能会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可以在政策实施后13个月内申请调查。
对车企的影响有多大?受影响较大的是上汽集团,对比亚迪的影响相对较小在预期之内。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BEV车型出口到欧盟地区的销量前三是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分别出口8.3万辆、1.3万辆、0.5万辆,占2023年整体乘用车销量的7.4%、0.4%、2.0%,上汽集团向欧盟出口的BEV占比较大,且此次征收的临时反补贴税率较高,因此受影响相对较大;24年小鹏汽车纯电车型出口欧盟地区排名上升至第三位,且占小鹏汽车销量的比例上升至3.4%,因此也将受到一定影响。比亚迪出口至欧盟的BEV销量占整体乘用车销量不足1%,影响相对较小。
加征关税后是否还有利润空间?海外销售的利润空间仍然要大于国内。为了提升品牌形象,中国自主品牌出海的定价比国内高,利润空间大于国内。加征关税后,我们预计税费导致的额外成本不会主要由海外经销商承担,因此车企需要降价让渡部分利润,以德国价格为例,我们测算了比亚迪、上汽名爵、特斯拉和长城欧拉的10款车型,除了特斯拉之外,海外价格仍然显著高于中国本土价格+运费+税费的总和,即使考虑认证费等额外成本,海外销售的利润空间仍然大于在国内销售。特斯拉的海外利润空间基本与国内基本持平,未来特斯拉可能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从而修复利润水平。
出海建厂是必经之路,自主品牌已积极布局欧洲建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计划于2025年10月投产,短、中、长期产能规划为5、15、30万台;奇瑞在西班牙的工厂将于Q4投产;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均在欧洲积极布局建厂事宜。当前是中国自主品牌出海的窗口期,能否抓住出海建厂的窗口期,是车企能否迈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所在。
风险提示:1、中国汽车密集出海,运力紧张运费上涨超出预期,带来的利润下降的风险;2、欧盟议会换届选举带来的宏观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