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金融:基金互认制度优化,两地互联互通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事件描述
2024年6月14日,证监会就《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事件点评
互认基金可分为香港互认基金和内地互认基金。香港互认基金,即在香港注册、内地销售的基金,也称“北上基金”。相应的,在内地注册、香港地区销售的基金,即内地互认基金,称为“南下基金”。2015年7月,基金互认业务正式开闸,这也是继沪港通2014年11月成功试点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目前,互认基金发展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
本次征求意见稿有哪些改动?本次征求意见稿整体延续了2015年版本的框架及内容,主要改动如下:1)允许管理人将投资管理职能转授。第四条规定,管理人可将投资管理职能转授于集团内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当前互认基金集中投向亚太地区标的,这一规定有利于基金管理人整合集团在人才、系统、投研实力、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丰富投资范围及投资策略,将投资范围向美国、欧洲市场延申,从而更好满足投资者的跨境理财需求。2)放宽互认基金内地销售比例限制。第四条规定,将互认基金内地销售比例限制由50%放宽至80%。由于单只基金规模较小,互认基金可能因接近比例上限而暂停申购,或在市场行情波动下遭遇大规模赎回而被动超标,销售比例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管机构参与基金互认的积极性。放宽互认基金销售比例限制,将有利于提升互认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促进互认基金的发展。
香港互认基金发展现状。截止目前,共有39只香港互认基金存续,其中股票型基金18只、混合型基金4只、债券型基金17只。最近一期基金持仓显示,目前存续的股票型香港互认基金聚焦亚太地区标的,以港股投资为主;部分债券型香港互认基金则会参与美国国债、中资美元债的投资。我们认为,伴随着海外流动性环境改善、国内经济修复不确定性降低、政策端利好持续发力,港股具备上行空间;美联储降息周期临近,美国国债、中资美元债配置价值凸显。综上,除了QDII、港股通等渠道,互认基金也是投资者分享境外资产升值红利的重要途经。
基金互认制度促进跨境资本流动,两地互联互通深化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国内权益市场持续低迷,如何通过跨境投资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课题。2024年以来,政策端大力支持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业务的发展。“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基金互认规则的优化不仅促进了两地跨境投资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路径,也是对新“国九条”1+N政策体系中“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的具体落实。以基金互认等制度为代表的两地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深化,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推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意义重大。
风险提示:1、海外流动性收紧;2、国内经济持续下行;3、监管政策趋严;4、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