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周报(24年第21周):人工耳蜗或将纳入国采,设备更新政策进入项目申报阶段
核心观点
本周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医药商业板块领跌。本周全部A股下跌0.09%(总市值加权平均),沪深300下跌0.91%,中小板指上涨0.88%,创业板指上涨0.58%,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下跌0.75%,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分子板块来看,化学制药上涨0.33%,生物制品下跌0.01%,医疗服务上涨0.68%,医疗器械下跌0.65%,医药商业下跌5.78%,中药下跌2.84%。医药生物市盈率(TTM)31.78x,处于近5年历史估值的32.80%分位数。
人工耳蜗开启信息维护,有望通过国采进一步实现进口替代。2024年6月6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人工耳蜗或将成为新的国采高耗品种。目前国内共有6家生产人工耳蜗产品的企业,3家进口企业科利耳、美迪医疗、领先仿生,3家国产诺尔康、力声特、弘鼎康医疗,产品挂网价格从8万到27万不等,有望通过集采实现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参考前四次高耗国采的降价情况,叠加人工耳蜗市场参与者较少,价格降幅有望趋于合理,国产企业有望通过集采推动进口替代。
设备更新政策进入项目申报阶段。当前医疗设备更新政策处于各省项目申报/审批阶段,截至6月中旬,已有安徽、广东省、广西省的项目进行公示/发布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总投资额分别为54、34、7亿元,涉及CT、超声、磁共振、DSA、内窥镜、呼吸机等设备。参照该体量,假设10个经济较发达省份的省均投资额30-40亿元,其余省份的省均投资额10-15亿元,总需求规模有望达到大几百亿级别。项目周期方面,广西省给出的预计项目实施周期为6个月,2024年7-9月进入项目招投标阶段,9-12月完成设备安装交付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