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研报 纳芯微(688052)拟现金收购麦歌恩79.31%股权,增强磁传感器竞争力

纳芯微(688052)拟现金收购麦歌恩79.31%股权,增强磁传感器竞争力

公司研报 69

  纳芯微(688052)

  事项:

  公司公告: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矽睿科技直接持有的麦歌恩 62.68%的股份,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矽睿科技通过上海莱睿间接持有麦歌恩 5.60%的股份, 合计收购麦歌恩 68.28%的股份, 收购对价合计约 6.83 亿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朱剑宇、 姜杰所持上海莱睿出资总额的 13.51%的财产份额(对应所持麦歌恩 2.37%的股份) ,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方骏、 魏世忠所持上海留词出资总额的 43.82%的财产份额(对应所持麦歌恩 8.66%的股份) , 收购对价合计约 1.10 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 公司将直接及间接持有麦歌恩 79.31%的股份,麦歌恩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麦歌恩 2024-2026 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 3912 万元、 5154 万元、 7568 万元。

  国信电子观点: 公司与麦歌恩在产品、 技术、 市场及客户、 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业务协同基础, 是公司基于聚焦主业发展做出的并购决策, 有助于公司围绕下游核心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品品类, 提高核心竞争力。1) 产品方面, 麦歌恩磁编码、 磁开关等磁传感器产品与公司现有的磁传感器产品形成互补, 有助于完善公司磁传感器的产品解决方案; 2) 技术方面, 公司将利用麦歌恩平面霍尔、 垂直霍尔、 磁阻效应等多种磁感应技术, 积极整合双方的研发资源, 增强公司整体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3) 市场及客户方面,公司与麦歌恩将充分发挥各自的市场和客户优势, 促进市场与客户协同, 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覆盖度和占有率; 4) 供应链方面, 通过供应链资源整合, 发挥规模效应,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势。

  麦歌恩整体估值为 10 亿元, 对应 2023 年收入 3 亿元的 PS 为 3.33 倍, 对应 2023 年净利润 1883.83 万元的 PE 为 53 倍, 对应 2024 年承诺净利润 3912 万元的 PE 为 26 倍。

  我们维持公司业绩预测, 预计 2024-2026 年收入分别为 18.68/24.32/29.75 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0.81/+1.91 亿元, 对应 2024 年 6 月 21 日股价的 PS 分别为 9.0/6.9/5.6x。 收购麦歌恩是公司基于聚焦主业发展做出的并购决策, 有利于整合双方的产品、 技术、 市场及客户、 供应链等资源, 将增强公司在磁传感器领域的竞争力, 维持“优于大市” 评级。

  评论:

  麦歌恩专注于以磁电感应技术和智能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混合信号芯片

  上海麦歌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 是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孵化出来的高科技企业, 总部位于上海, 在深圳、 重庆、 武汉、 韩国等地设有子公司和办事处。 公司专注于以磁电感应技术和智能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混合信号芯片研发、 生产和销售, 目前主要产品为磁传感器芯片, 已形成磁开关业务、 电流/线性霍尔业务和磁编码业务三大业务线, 为工业、 汽车、 消费等领域众多客户提供位置、 速度、 角度、电流、 轮速等多种物理量的测量。

  智能交通领域, 麦歌恩的汽车级磁性传感器 IC 全部采用 AEC-Q100 测试评估标准, 并逐步参照 ISO26262设计评估标准, 产品应用涵盖从轻便助力自行车到燃油机车、 新能源汽车等陆上交通行业, 可用于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电机、 底盘控制、 车身、 热管理系统、 OBC、 EPS 等。

  智能制造领域, 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传感器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 使设备在正常状态下工作, 并使产品达到较好的质量。 作为自动化智能设备的关键部件, 传感器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核心, 麦歌恩产品可用于伺服电机、 步进电机、 工业机器人、 无刷电机、 工业无人机、 不间断电源等。

  智能家居领域, 麦歌恩的磁性传感器应用与各种运动传感器、 安防传感器等技术, 在家电、 安防、 水电气数据采集传送等智能家居的应用中推动了智能家居的发展, 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 安全、 有效。

  收购麦歌恩将多方面发挥协同效应, 提升公司竞争力

拟现金收购麦歌恩79.31%股权,增强磁传感器竞争力

  公司专注于高性能、 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和销售, 聚焦传感器、 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 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 2023 年公司传感器收入 1.66 亿元, 同比增长 49%, 占公司总收入的 12.6%。 公司的磁电流传感器自 2022 年中开始实现量产, 2023 年该品类营收主要来自于光伏应用市场, 2024 年将有望逐步拓展至汽车三电系统应用, 成为 2024 年传感器营收的重要增量。

  麦歌恩主要产品包括磁性开关位置检测芯片、 磁性电流/线性位置检测芯片、 磁性编码芯片、 磁传感器及相关模组等, 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手机终端、 无人机、 扫地机、 两轮电动车等) 、 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 安防等) 、 新能源汽车(三电、 底盘、 BMS 等) 领域, 在磁编码、 磁开关等细分领域已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份额优势。

  公司一直围绕下游核心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品品类, 收购麦歌恩是公司基于聚焦主业发展做出的并购决策, 有利于整合双方的产品、 技术、 市场及客户、 供应链等资源, 在磁传感器领域发挥协同效应。

  有助于增加公司产品和服务器的多样性。 本次收购完成后, 公司将成为少数同时具备位置、 速度、 开关、 电流等多品类磁传感器产品和业务布局的公司, 涵盖了磁传感器大部分产品品类和应用场景, 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终端、 无人机、 机器人、 智能家居、 工业控制、 安防、 光伏储能、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助于丰富公司在磁传感器领域的产品品类, 进一步提高公司在磁传感器领域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 提升公司在磁传感器领域的竞争力。

  有助于提高公司技术开发能力。 麦歌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迭代及技术开发经验, 具备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 核心团队来自霍尼韦尔(Honeywell) 、 迈凌(MaxLinear) 、 美满电子(Marvell) 等传感器和半导体头部企业。 麦歌恩储备有多项平面霍尔、 垂直霍尔、 磁阻效应、 聚磁技术、 电磁感应等技术, 在磁编码器、 角度传感器方向, 高压、 高可靠性产品方向及磁类传感器的基础性研发方向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积极整合双方的研发资源, 发挥双方的技术优势, 完善公司磁传感 IP 技术积累, 并结合公司在汽车和泛能源领域的应用和质量管理的优势, 进一步拓展公司在汽车和泛能源领域磁传感类产品品类和市场应用。

  有助于公司提升整体品牌和市场占有率。 收购麦歌恩后可围绕客户应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 公司和麦歌恩将充分发挥各自的市场和客户优势, 促进市场与客户协同, 助力公司优质客户资源间的销售推广, 提升公司整体品牌与市场覆盖度和占有率。

  有助于公司发挥规模成本优势。 麦歌恩主要的晶圆代工及封测服务提供商与公司主要供应商存在重合, 通过整合供应链强化采购协同合作, 发挥规模效应, 可以提升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进一步提升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势, 稳步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麦歌恩整体估值为 10 亿元, 公司拟现金收购 79.31%的股份

  基于资产评估报告, 麦歌恩整体估值为 10 亿元, 对应 2023 年收入 3 亿元的 PS 为 3.33 倍, 对应 2023 年净利润 1883.83 万元的 PE 为 53 倍, 对应 2024 年承诺净利润 3912 万元的 PE 为 26 倍。

  公司本次共收购麦歌恩 79.31%的股份, 总收购对价约 7.93 亿元。 其中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矽睿科技直接持有的麦歌恩 62.68%的股份,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矽睿科技通过上海莱睿间接持有麦歌恩 5.60%的股份,合计收购麦歌恩 68.28%的股份, 收购对价合计约 6.83 亿元;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朱剑宇、 姜杰所持上海莱睿出资总额的 13.51%的财产份额(对应所持麦歌恩 2.37%的股份) ,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方骏、 魏世忠所持上海留词出资总额的 43.82%的财产份额(对应所持麦歌恩 8.66%的股份) , 收购对价合计约 1.10 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 公司将直接及间接持有麦歌恩 79.31%的股份, 其中直接持有麦歌恩 68.28%的股份, 通过上海莱睿、 上海留词间接持有麦歌恩 11.03%的股份, 麦歌恩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基于业绩承诺, 麦歌恩 2024-2026 年的承诺净利润分别为 3912 万元、 5154 万元、 7568 万元。

  投资建议: 收购麦歌恩有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 维持“优于大市” 评级

  我们维持公司业绩预测, 预计 2024-2026 年收入分别为 18.68/24.32/29.75 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0.81/+1.91 亿元, 对应 2024 年 6 月 21 日股价的 PS 分别为 9.0/6.9/5.6x。 收购麦歌恩是公司基于聚焦主业发展做出的并购决策, 有利于整合双方的产品、 技术、 市场及客户、 供应链等资源, 在磁传感器领域发挥协同效应, 维持“优于大市” 评级。

  风险提示

  收购失败的风险, 业务整合不达预期的风险, 竞争加剧的风险, 业绩承诺不达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