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专题研究:各类投资者的红利仓位在什么水平
外资/国家队/公募在红利仓位较高,险资水上红利仓位回落至历史低位外资/公募/国家队在红利仓位较高。其中外资主要加仓银行/公用事业/交运等非资源品红利;公募对红利资产有所加仓,其配置系数分位数位于2016 年以来97%的高位;国家队主要加仓权重行业-银行。除此之外,散户(以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的行业ETF 衡量)或增配石油/煤炭等资源品红利,融资资金主要增配公用事业,险资对红利的水上仓位(按前A 股十大股东持仓数据测算,下同)回落至2015 年以来的历史低位。港股中,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红利资产,24Q2 配置A 股红利的基金切至港股推动港股红利资产的仓位升至历史高位;而外资或主要流入公用事业,对其余红利资产有所减仓。
2024 年以来,外资/国家队/公募基金对红利资产仓位或相对较高近期红利指数有所回调,A 股红利指数成交额占比回落至过去一年82%的相对高位,换手率也降至近一年66%的分位水平,除指数外,红利资产内部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扩散现象,我们将红利资产界定为具备高股息/防御属性的石油石化/煤炭/钢铁/交通运输/银行/公用事业行业,截至7.23,红利资产整体成交额占比回落至近一年77.0%的相对高位,但内部拥挤度较为分化,石油石化、煤炭、钢铁等资源类红利行业及公用事业的拥挤度水平相对较低,而银行、交通运输行业的拥挤度仍相对较高。从资金角度观测,2024年以来,外资/国家队/公募基金在红利资产中的仓位或相对较高。
国家队仓位集中于银行,外资加仓非资源品红利,基金红利仓位处于高位红利仓位较高的资金中:①2024 年以来,外资累计净流入红利资产约521亿元,净流入银行/公用事业/交运,从趋势来看,外资近期虽净流出但对红利资产的配置维持稳定,小幅加仓公用事业、交运行业;②国家队主要增配银行,一方面银行作为沪深300 的权重行业,其资金主要源于宽基ETF 大幅流入;而按照A 股前十大股东持仓统计,2024 年以来,国家队或主要加仓银行,而对其余红利资产有所减仓;③价值型基金在红利处形成一定的共识,24Q2 红利资产的配置系数分位数位于2016 年以来97%的高位,目前煤炭/公用事业/钢铁/石油/交运配置系数相对较高,而银行仍位于相对低位。
百亿私募/融资/散户加仓红利内部细分行业,险资水上红利仓位回落其余资金中,百亿私募/融资/散户资金中红利资产仓位或较低,但在内部细分行业中有所配置:①私募基金在红利类基金的布局较为分化,2024 年以来,百亿私募基金新发红利基金占比为5.0%,为近四年峰值,但全部私募基金中红利基金占比环比2023 年小幅回落;②2024 年以来,融资资金累计净流出红利资产,但小幅增配公用事业,大幅流出银行;③以个人投资占比较高的行业ETF 衡量散户资金净流入方向,2024 年以来,散户或流入煤炭、石油等上游红利板块,流出银行。除此之外,24Q1,险资对水上红利资产仓位已回落至2015 年以来的历史相对低位。
红利资产在南向资金中仓位较高,而外资整体减配红利资产2024 年至今,港股高股息指数相对于恒生指数、A 股红利指数均具备一定的超额收益水平,其中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红利资产的规模居前。2024 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接近4000 亿元,其中流入红利资产超2000 亿元,配置力度持续回升。拆分南向资金来看,险资/公募或净流入居前,24Q2 港股红利资产的仓位回升至2019 年最高值(26%),超配比例也位于2019 年以来相对高位,或主要源于配置A 股红利资产及食品饮料基金的切仓;险资端,2024 年以来其举牌也主要集中于高股息行业。除内资之外,外资或加仓港股的公用事业/钢铁,对其余红利资产的配置力度有所回落。
风险提示:基金重仓股与实际持仓存在差异,测算误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