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科技(688133)2024年半年报点评:积极推进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公司2024Q2业绩环比改善
泰坦科技(688133)
事件:
2024年8月29日,泰坦科技发布2024半年度报告: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长5.13%;实现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同比下滑89.9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06亿元,同比下滑85.22%;销售毛利率19.69%,同比下降3.17个pct,销售净利率0.28%,同比下滑3.66个pct;2024年上半年底,公司存货金额为10.80亿元,同比增长9.88%;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75亿元。
2024Q2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2亿元,同比+8.81%,环比+10.2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03亿元,同比-89.00%,环比+20.8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04亿元,同比-78.56%,环比+90.11%;销售毛利率为18.69%,同比-4.42个pct,环比-2.11个pct;销售净利率为0.37%,同比-3.50个pct,环比+0.20个pct;2024Q2季度末,公司存货金额为10.80亿元,同比+9.88%,环比+2.1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61亿元,同、环比均由负转正。
投资要点:
行业竞争加剧,公司2024H1业绩承压
受下游需求缺乏增量,下游客户降本增效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影响。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长5.13%。分产品板块来看,科研试剂实现营收5.78亿元,毛利1.78亿元,毛利率30.84%;特种化学品实现营收4.60亿元,毛利0.27亿元,毛利率5.82%;科研仪器及耗材实现营收3.55亿元,毛利0.68亿元,毛利率19.20%;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信息化服务实现营收0.04亿元,毛利0.02亿元,毛利率48.39%。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同比下降89.90%,主要受公司为应对存量市场竞争,确保市场份额提升和销售收入增长,产品毛利率有所降低影响。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7.06%,同比-0.34个pct,主要因为公司优化运营,控制人员;管理费用率为4.94%,同比+0.65个pct,主要系公司销售规模增长带来的各类支撑费用的增长所致;研发费用率为5.45%,同比-0.10个pct,公司围绕技术“深”、应用“深”加强研发投入,在产品开发、技术积累进行投入,研发费用保持稳定;财务费用率为1.24%,同比+0.47个pct,主要系公司短期借款及建设项目的长期借款带来的利息增加所致。2024年上半年底,公司存货金额为10.80亿元,同比增长9.88%,主要系公司为保证及时响应下游客户需求,根据市场情况积极备货所致。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生产的净现金流量为-0.75亿元,主要因为公司的经营模式对资金消耗较大,在应收、存货上占用经营性资金较多,故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同时公司持续优化资金使用和应收、应付管理,现金流负值有所减少。
积极推进自主品牌产品开发,核心技术持续提升
公司主要提供科研试剂、特种化学品、科研仪器及耗材和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信息化服务。目前,公司销售的产品SKU已超过660万种,拥有多个自主品牌。2024年上半年,公司加强产品类技术的投入,围绕合成试剂、生物试剂、高纯试剂、小型仪器及平台类技术持续推进。自主品牌在抑制剂、蛋白酶类试剂、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生化缓冲剂、离子交换树脂等产品线持续推出新产品,确保了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7980.21万元,研发投入占比5.71%。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93项(效期内),其中发明专利64项。
坚持双核驱动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我国整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国家政策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下,我国科学研究支出保持了高速增长,也带动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是国内科学服务行业领先企业。公司坚持双核驱动战略,围绕产品技术研发和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松江运营基地投入使用,对华东区域仓集中管理,有效提升仓储运营效率;安徽天地高纯溶剂制造基地投入使用,开发出系列产品;宜昌研发制造基地、奉贤生命科学总部基地等按计划稳步推进。同时,公司上半年并购了润度生物、迈皋仪器、勤翔仪器等公司,公司通过细分领域投资并购,发挥研发制造优势,整合效应有望逐步实现。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9.54、34.09、41.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0.63、1.44亿元,对应PE分别140.02、42.90、18.66倍。公司坚持双核驱动战略,积极推进自主品牌产品开发,SKU品类不断扩充,公司有望凭借其平台优势,逐年提高市占率,快速成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区域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