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互换便利工具解读:央行SFISF助力红利价值重估
核心观点:
事件:2024 年9 月24 日,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SFISF),支持机构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 成分股等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票,且所获资金只能用于股票市场投资。10 月10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告,首期规模5000亿元,符合条件的机构可向监管部门申报,期限不超过1 年,到期可展期,未来抵押品范围和资金规模或将扩大。(来源:中国政府网、央行官网)
央行SFISF 机制的原理、特点和目的:(1)SFISF 原理是“以券换券”:
符合条件的机构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 成分股等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票等,凭此融资并只投资于股票。(2)SFISF 特点是央行不提供直接融资,即不会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既增强相关机构投融资能力,又避免过度宽松抬升股权风险溢价、增加市场不稳定性。(3)SFISF 目的是解决相关机构流动性支持不足问题,且防止“套现离场”,引导增量资金入市,且能够避免同质化交易和赎回压力。
我们认为,央行互换便利工具有助于红利类资产的价值挖掘:
逻辑一:SFISF 工具的本质是一种股债置换,“类债券”资产与这类资金偏好非常契合。此外,目前的共识是,机构参与互换便利的资金必须为自有资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预计券商自营和险资将成为主力,公募方面头部机构参与的可能性较大。
逻辑二:SFISF 工具的主要诉求还是提升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内在稳定性、支持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虽然互换完成后,机构持有的风险资产比例减少(向央行抵押不能出售),安全资产比例增加(国债、央票),但通过二次质押融资投资股市是加杠杆行为,给机构资金加杠杆的核心诉求还是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降低市场波动性,因此机构更有动力优先选择大市值、高股息、央国企、低估值等具备“稳定性”特征的优质资产。
我们认为,央行此次创新互换便利工具意义重大,在大方向上给资本市场注入信心,有利于红利类资产价值重估。SFISF 机制通过促进股债转换,增强权益市场流动性,体现了自上而下“稳定市场”的决心。
同时,通过加强与非银机构的直接对话,央行也丰富了利率曲线的控制手段,使得利率走廊机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全球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全球通胀高位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中美贸易关系仍有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