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智能眼镜:百镜大战引爆市场
导读:继小米、华为、魅族后,又一家巨头逐鹿智能眼镜赛道。11月12日,百度宣布将推出小度AI眼镜,展示了第一视角拍摄、智能识物、语音交互等功能,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OpenAI、苹果也即将推出自己的AI眼镜。2025年的“百镜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而作为“爆品”鼻祖的Ray-BanMeta到底做对了什么?智能眼镜的进化方向在哪里?投融现状如何?本文尝试分析和探讨。
Ray-Ban Meta做对了什么
2021年9月,Meta与Ray-Ban联名的初代智能眼镜“Ray-BanStories”发布,但销量并不理想,全系列生命周期内销售量不足30万副。2023年9月,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Meta的销量在2023Q4就超过了一代眼镜全生命周期的出货量。2024年4月推出的AI功能加速了销售热潮,预计仅2024年销售量就超200万副。相较于一代产品,二代产品相机品质、音质大幅提升,续航时间、充电速度提升30%+,芯片、存储亦有所升级。
Ray-BanMeta做对了什么?根据WellsennXR的调研显示,影像功能备受关注。Ray-BanMeta配备了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60秒的1080P60fps格式的视频录制,最高可拍摄3024x4032像素的照片。消费者可直接使用智能眼镜进行“第一视角拍摄”,并直接分享至Ins等社交平台,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AI大模型与影像结合的翻译、识物功能也同步丰富了大模型的玩法。
智能眼镜的基础仍然是眼镜,好用且智能是关键。回看Ray-BanMeta的成功,来觅研究院认为,目前阶段的智能眼镜成功的核心在于改进了传统眼镜的使用体验。“自媒体”时代,人人分享自己生活的欲望大大增加,“脸上长了摄像机”并非笑谈。而Ray-BanMeta很好的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用户可以便携接入Instagram、Message等平台的通话,还能将拍到的照片便携地发布到Meta自有平台上。RayBanMeta配备的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已达到入门级相机的标准,基本可以满足用户日常使用体验,而上一代Ray-BanStorie的像素仅为500万。
4月更新的多模态大模型丰富了智能眼镜的玩法。用户只需说出“HeyMeta”并说出提示词或提出问题,便可激活该眼镜内置的AI助手,随后再通过镜框内置的扬声器进行回应。此外,Llama3赋予的多模态能力也给了摄像头更多的玩法,用户也可使用眼镜来识别目前的物体并通过语音交互。
来觅研究院认为,智能眼镜的发展是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多余的智能硬件,但我们需要更智能的硬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传统智能硬件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功耗、功能性、体积上达到了微妙的平衡,重新再去教育消费者试图去颠覆智能手机的动作在今天看来可能都是不明智的。智能眼镜的关键点在于新技术赋能传统眼镜,优化传统眼镜的使用体验,从而实现智能眼镜的加速渗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能眼镜越像普通眼镜,渗透就越容易。
除了产品设计的成功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态的重要性。Ray-BanMeta的成功背靠两大巨头,其一是Ray-Ban雷朋眼镜,它是美国最大的太阳眼镜品牌,以设计经典、舒适度高而闻名。其二是Meta,Meta在全球社交媒体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旗下拥有多款日活超10亿人次的超级APP。用户购买Ray-BanMeta既可以享受到Ray-Ban时尚舒适的设计,同时又可以兼容社交软件生态,可谓是一举多得。
为什么巨头争相布局眼镜
人工智能作为本轮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核心目标在于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语言和逻辑。语音交互因此成为了最受青睐的交互方式之一,原因在于它能够最自然、最直接地模拟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种交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自然和高效。眼镜天生贴近人的发声器官,且日常佩戴时间长,在AI落地硬件的过程中具备天生的优势,因而巨头争先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