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耗材国采开标,国产企业有望享集采降价,渗透率提升后潜在的庞大增量空间
主要观点
12月19日,第五批高值耗材国采在天津开标并产生中选结果,涉及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需求量分别为1.1万套和25.8万个,采购周期为3年。24家参与投标企业23家中标,企业中选率达96%,产品中选率超90%。
平均降幅收窄,外企整体偏积极进击;规则二、三复活机制意在“应纳尽纳”,创新产品给予适当加价。据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及赛柏蓝器械梳理,在人工耳蜗竞价环节,美迪乐、领先仿生、上海力声特、科利耳及诺尔康5家参与报价的企业全部中标,其中最低中标价格仅4w+元,在最高申报价的基础上又降低60.7%。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除临床常用产品外,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MR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患者可接受高场强MR检查。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参与企业相对较多,老牌外资企业持续发力,柯惠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雅培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波科的静脉支架等均在规则一获得中选资格。国产企业中,先健科技的下肢动脉支架、心脉医疗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蓝脉医疗的静脉支架通过规则二、三顺利复活。从中选情况来看,外周血管支架领域由外资主导的局面尚未扭转,但国产品牌的存在感也逐步增强。据每日经济新闻,外周血管支架中标价普遍在4000元上下,集采之前静脉支架价格大约在2万元左右,降幅近八成。相比以往保底降幅的复活机制,本次国采中未按规则一获得中选资格的企业,可按规则二、规则三再次报价,满足相应条件即可中选;对功能较强、使用更方便的新一代产品按一定比例适当加价,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我们认为,规则二、三的新设定让企业报价更有余地,且更大程度上保障临床在用的主流产品,国采规则更趋于合理。相较于前几轮国采,本次的降价幅度有所收窄,平均降幅约为60%左右;且外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
我们认为,本轮国采落地执行后,国产企业有望享多重获益:1)集采降价,渗透率提升后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潜在的庞大增量市场;2)保证中选企业原有一定存量的同时,销售费用可大大节省,加上正在铺开的直接结算政策,整合下来据赛柏蓝器械测算有望给企业节省50%-60%的成本;3)国产企业产品获批较晚,医院覆盖率较低,通过集采中标有望加速市场准入,深化医院覆盖。此外,我们认为本次国采中“创新产品给予适当加价”的规则大大利好创新能力突出、产品竞争力强的研发型国产龙头。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心脉医疗、归创通桥、先瑞达、先健科技等。
风险提示
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