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半导体产业链重构利好国产替代
本期内容提要:
事件:美东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其中,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对欧盟实施的对等关税为20%,对日本、韩国分别实施的对等关税为24%、25%。4月4日,中国发起关税反制,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中美关税摩擦或扰动大陆半导体产业链,当前多环节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特朗普通过关税手段施压全球半导体企业迁往美国,全球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和重塑。这种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企业面临的外部依赖风险被放大,迫使国内加快自主产业链建设。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单晶硅棒和衬底)的金额为118、45和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10%和10%,其中一些环节(如设备零件、晶圆衬底、前道制造设备等)对美国依存度仍较高,此次关税扰动下或提升这些环节的自主可控水平。
半导体设备:离子注入机、氧化扩散设备、PVD设备等对美依存度仍较高。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进口半导体设备总金额达471亿美元,其中从美国进口45亿美元,占9.5%。其中,设备零件进口自美国的占比达23.2%,前道制造设备占比达9.5%。细分来看,前道设备中离子注入机、氧化扩散设备、PVD设备等产品仍主要从美国进口,进口替代有较大的空间。
芯片代工:大陆代工厂有望获得结构性转单,市场份额与定价权双升。中美之间的关税摩擦可能促使终端客户转向中国大陆代工产能,下游厂商为规避成本压力,或逐渐将销售至大陆的产品转移到本地生产。另一方面,关税影响国内高端芯片(AI芯片)的进口,或进一步增加对大陆先进制程代工的需求。
模拟芯片:中国大陆自给率尚低,国产替代可行性相对较大。模拟芯片市场主要由欧美大厂所主导,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模拟芯片自给率仅为9%,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内厂商的技术突破,2024年自给率预计增长至16%,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模拟芯片主要采用成熟制程,且近几年来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关税扰动下进口模拟芯片价格的增长或促使下游客户转向国产品牌,替代率有望加速。
特朗普“对等关税”短期加剧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长期可能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我们建议关注国产替代主线:【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精测电子等;【零部件】茂莱光学、福晶科技、富创精密等;【芯片代工】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模拟芯片】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等。
风险提示: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发展不及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