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系列(一):从供应链安全角度看美国关税方向

股票资讯 阅读:12 2025-04-13 17:58:48 评论:0

  核心观点

      美国供应链安全政策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减少对外依赖、强化本土制造与盟友协作,构建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以维护经济与国家安全。

      其政策特征体现为:战略目标持续升级对抗性,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通过《美国竞争法案》等推动关键技术“去中国化”;产业覆盖从国防扩展至半导体、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实施“本土化回流”与“友岸外包”双轨策略,结合财政激励与排他性联盟重塑供应链网络;同时完善组织机制,成立跨部门工作组强化执行。该政策对美国产生复杂影响:短期推高通胀与失业风险,长期削弱产业竞争力;资本市场因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动荡。对中国影响则表现为出口受阻与高科技产业发展受到抑制,但同时也倒逼自主创新。

      摘要

      美国供应链安全政策以“减少对外依赖、强化本土控制”为核心逻辑,通过立法、行政令及跨部门协作构建弹性供应链体系,战略对抗性持续升级。自2017 年将“经济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后,美国相继推出《出口管制改革法》《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明确将半导体、关键矿物等产业供应链与对华竞争深度绑定。政策特征呈现四重维度:

      一是战略目标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主导,对华技术“脱钩”意图显著;二是产业覆盖从国防工业扩展至ICT、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2021 年行政令对四大关键产业实施全链条审查;三是推行“制造业回流”与“友岸外包”双轨策略,通过税收优惠吸引本土投资,同时联合盟友构建排华供应链网络;四是完善执行机制,成立供应链韧性中心等机构,强化跨部门协同。政策影响复杂多元:对美国自身,关税与保护主义推高短期通胀和失业风险,长期或削弱产业创新力;资本市场因政策波动加剧,2025 年美股科技板块一度暴跌10%。对中国则形成较大冲击:出口受关税压制、高科技产业遭技术封锁,倒逼自主创新;同时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加剧,东南亚等“近岸”节点竞争激化。未来政策将延续“弹性优先”逻辑,通过《印太经济框架》等深化盟友协作,扩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并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效率下降与阵营化分割。尽管短期推动本土制造回流,但长期或使美国陷入“去全球化”反噬,加剧经济滞胀与产业链脱钩风险,最终重塑21 世纪全球贸易格局。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胡玉玮/周之瀚 日期:2025-04-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