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宏观数据:流动性充裕 增长动能待啓动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8-21 14:18:52 评论:0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分化」的特征。最新公布的7 月金融数据、1-7 月投资与消费表现,以及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均揭示出中国经济正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努力在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均衡点。我们将综合人民银行金融数据、国务院全体会议精神及社会经济指标,对当前宏观形势进行解析。

      金融数据回顾:流动性充裕但信贷结构仍待优化。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高于前值8.3%及市场预期的8.4%,显示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然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逊于市场预期。今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99 万亿元,同比多增5.12 万亿元,但仍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24.46 万亿元,显示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有所收敛。

      从分部门情况看,今年前七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06 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反映房贷需求疲弱;短期贷款则减少3830 亿元,同比多减4438 亿元,显示消费性信贷需求进一步下降。企业融资方面,中长期贷款新增6.91 万亿元,同比显着少增1.3 万亿元,说明产能扩张投资意愿不强。但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增长亮眼,分别同比多增1.19 万亿元与6101 亿元。这一结构变化意味着企业更偏向短期周转资金,而非长期投资,折射出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谨慎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增速放缓,而政府债券净融资高达8.9 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88 万亿元。政府融资依然是支撑信贷增长的中流砥柱。这突显出在房地产和部分民营部门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与政府投资在刺激总需求中的角色愈发突出。

      货币政策取向: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工具并用。人民银行在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年内已加强逆周期调节,重点在于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以及防范金融风险。实际操作上,央行除传统的流动性操作外,还创设多项结构性工具,包括5000 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及新增3000 亿元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并设立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这些举措凸显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特征,旨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等新动能领域,而非单纯依靠传统基建或地产。

      同时,央行强调将进一步健全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这意味着,未来政策将继续围绕「结构优化+成本降低」展开,而不会仅依靠单纯降准或降息来刺激总量。由此可见,货币政策正在力图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两大目标,针对当前房地产去杠杆、地方债务压力等问题,央行将采取更加审慎灵活的策略。

      投资与地产:国有投资托底,地产仍在筑底。从投资数据来看,2025 年1-7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6%,低于预期的2.7%,及前值(1-6 月)的2.8%,显示投资动能偏弱。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5%,而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5%,再次突显国有投资托底状况。基建投资保持正增长(同比+3.2%),水运、水利及铁路领域增幅较高,成为支撑投资的主要力量。

      然而,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前7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36 万亿元,同比大跌12.0%,跌幅进一步扩大。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9%,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9.4%,竣工面积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0%,销售额下降6.5%。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多次出台政策稳地产,但需求不足与库存压力依然制约市场企稳。短期内,房地产仍将拖累总体投资与相关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锚」。

      消费与工业:总体有增长但结构性压力仍存。消费方面,1-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略低于市场预期。细分来看,便利店与超市增速尚可,但百货和品牌专卖店均有明显放缓,居民大宗消费意愿不足。值得肯定的是,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2%,较上半年加快,凸显数位消费潜力仍在释放。未来,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迭加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增长点培育,消费有望继续成为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撑。

      工业生产保持扩张,但动能略有走弱。1-7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7 月单月增速5.7%,低于6 月的6.8%。制造业增速放缓至6.2%,私营与外资企业均出现减速,显示外需与内需的双重压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与部分能源生产仍有亮眼表现,有助于支撑整体产业链转型升级。

      外贸:出口保持韧性。外贸方面,2025 年1-7 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5.7 万亿元,同比增长3.5%,比上半年加快0.6 个百分点。7 月当月出口同比增长8%,进口增长4.8%,均创下年内新高,显示对外需求有所改善。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表现突出,集成电路、汽车等品类增速亮眼,反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依旧。 不过,进口仍同比下降1.6%,显示国内需求特别是大宗商品及中间品需求偏弱,与投资和消费动能不足相呼应。

      政策信号:稳增长与结构转型并重。8 月18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完成全年目标,指明了下一阶段政策重心。主要方向包括:做强国内大循环,强化内需对冲外部不确定性;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清理限制措施,培育新型消费;推动有效投资,加快基建与城中村改造,带动需求;房地产稳定政策落地,多管齐下止跌回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保障就业与民生,强化防风险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可以看出,政策正努力保持「双支撑」:一方面用积极财政和灵活货币政策托底经济;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创新、消费升级与科技投入推动长期转型。

      展望与风险。综合目前数据,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短期压力主要在于房地产深度调整和民间投资不足;亮点则在外贸出口与新型消费领域的韧性。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导向,但更强调结构性支持,以防资金「空转」。财政端则需持续加力,尤其在基建、民生改善与科技投资方面。

      风险方面需警惕三点:一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带来的债务风险;二是外需虽回升但受地缘和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前景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三是内需复苏仍受制于居民收入与就业压力,政策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持续性。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稳中有挑战」的阶段。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开始显现,财政力量持续加力,均为经济运行营造了有利环境。然而,房地产低迷与民间投资不足仍制约经济内生动能。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回升,关键在于政策能否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在消费、科技、服务等新动能领域培育出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若能实现这一转型,中国经济有望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为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风险提示:全球各国政策的不确定性、经济走势、宏观数据的反复引发市场波动。 机构:国证国际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研究员:朱睿泽/黄焯伟 日期:2025-08-2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