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中国科技产业为全球资产注入稳定性
观点
在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的过程中,全球各国都在动态地调整从地缘到内政到经济的各方面战略布局。年初以来的新进展来看,持续三年的俄乌冲突可能落下帷幕,但美俄单独互动引发乌克兰与欧洲多国不满,乌克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联盟出现明显裂痕,相互博弈进一步激化。尽管海外环境发生剧变,但中国各方面稳定性持续增强,逐渐摆脱海外多极化脱钩的影响。
经济层面上,中国已经逐步打下了“以我为主”的基础:一方面,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持续为世界提供优质的中国制造、稳定的中国供给。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制造业的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供给让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另一方面,中国抓住了疫情期间海外供应链停摆的机遇,出口端“以价换量”的模式顶住了外需下行的压力,近几年转口贸易、海外建厂等方式逐步分散外需单极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已经在过去几年得到验证,叠加中国持续开拓和培育新贸易市场、加强国内经济大循环,中国应对海外的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向全球各国传递了明确的“稳定”信号。
产业层面上,2025 年伊始,DeepSeek 带来了大模型的效率革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与海外顶级人工智能同行相当的竞争性能,降低了全球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同时获得更高的效率。Deepseek 将技术向全球公司开源,进一步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来进行迭代训练,将大幅加速AI的训练进程,同时,AI 可以接入更多下游的应用端产品、企业、政府平台等,增加全球对中国AI 产业链的基础设施配套需求。中国科技稳定向外共享技术、训练模式和输出产品,阿里云、华为、百度等龙头企业的全球化步伐加快,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铺开使用,智能驾驶搭载价格也进入历史新低。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突破方面,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继续攀升,比亚迪电动车出口同比翻倍。中国高端科技产业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金融层面上,随着2021 年海外长钱逐步撤出中国,内资机构重新引领资本市场交易的主导权:2022 年开始,中美之间的资产价格表现已初步“脱钩”,海外市场的波动对A 股的传导作用也开始逐步下降;2024 年9 月24 日以来的中国资产表现更是由国内资金接续推动,“自内而外”地形成了科技板块的“结构牛”。今年以来,A 股资本市场的韧性凸显,1 月中旬开始,港股开始逐渐修复;2 月春节之后,中国内地资产也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迎来快速的回暖,科技股领涨;离岸人民币汇率企稳,陆港通、QFII 和港股的外资交易成交活跃。加征关税的初期,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收缩,但A 股、港股、中概股的下行幅度明显小于其他地区,外盘交易显示A50 指数期货跌幅也远小于美股主要指数。随着关税政策和反制措施逐步加码,中国资产科技板块也呈现出明显的收益性和稳定性:1 月2 日至4 月2 日关税宣布之前,代表国内“硬科技”板块的科创综指收益居前,而无论是关税宣布后4 月3 日的单日跌幅和4 月3 日的累计涨跌幅来看,科技板块的收益均明显超过全球其他指数,在全球资产的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科技板块的稳定性逐步提升。
目前来看,春节后由中国科技突破引发的估值重塑,并非单纯的技术事件,而是中国创新体系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进化”转型的缩影。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始终秉承“以我为主”的宗旨,通过科技突破和产业链完善,稳扎稳打地实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持续为科技产业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科特估”有望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定价进一步注入稳定性。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变化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施压影响市场信心,科技创新进展和效率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