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策评(第六期):加强市场信心 牢筑经济韧性
平安观点:
2025 年开年一个多季度的时间,A 股市场的表现可谓一波三折,在外部冲击不断出现的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出了不同于过往的韧性。同时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也显示,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实现“开门红”,产需两端均有恢复,社零、投资等数据均较去年有所回升。面对当前已经出现的中美关税博弈,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信心,去真正展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果。
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信号:1)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企稳信号。这体现在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改善,房地产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比重很高,房价的企稳有助于居民部门恢复消费信心;2)社零消费有所回暖。统计数据显示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在18%-27%较高区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汽协数据)同比增47%;3)制造业保持较好景气度且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一季度国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7.1%,制造业投资同比增9.1%;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45%、2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速在10%-20%区间。
2025 年4 月2 日,美国单方面宣布对等关税政策之后,中国政府宣布反制,中美关税博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带来一定冲击(不确定性上升带来风险偏好下降),也给市场预期带来了新的变化,尤其在增长预期和出口预期等方面影响较大。对比2025 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A 股和港股的表现在全球市场中更有相对优势。截至4 月15 日,年初以来上证指数、科创50、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累计涨跌幅分别为-2.5%,1.8%、7.0%、11.5%,同期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日经225指数的涨跌幅分别为-8.2%、-12.9%、-14.1%。为了应对冲击,中国政府在货币、财政、资本市场政策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过去近两周也看到了一些效果。
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强化信心: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当前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A 股主要指数估值分位在40%甚至更低,港股主要指数的估值分位更在30%以下,绝对估值在过去几年的调整后也大多处于合理区间,较低的估值水平意味着下行风险相对较小。
其次,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优势仍在不断积累。2025 年中国在人工智能(如Deeps eek)、机器人、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应用不断,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可控性也不断增强,加之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着活力。
再次,中国政策储备充足,应对风险的能力有明显加强。从4 月7 日开始,中央汇金、中国国新等机构公告买入ETF,对于稳定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025 年刚刚过去一个多季度的时间,全球资产价格所隐含的预期复杂,持续高涨的黄金价格暗示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高企,美国的股票、债券、汇率均出现了明显下跌,原本有所恢复的铜、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由涨转跌。我们难以对当前朝令夕改的海外政策报以很强的信心,但我们需要对中国资产在2025 年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加以肯定。在实体经济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在扩大内需、支持中小企业等领域做更多努力,中国经济体量大有韧性,有足够的体量去应对和化解风险;在金融市场,加强投资者信心,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将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2025 年一季度股票市场有所回升,二季度波动加剧(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但中长期我们坚定看好中国资产的投资价值,当前建议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国产科技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国防军工等);二是受益于扩内需政策支持,基本面预期修复且估值性价比较高的内循环消费优质资产。
风险提示:1)中美博弈超预期;2)政策推进节奏不及预期;3)经济增长不及预期;4)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