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点评:人工关节市场格局分析
投资要点:
人工关节骨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人工关节是人工制造用以替代或辅助因疾病、创伤等原因受损或失去功能的自然关节大的关节部件,主要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其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手术是需求来源的最大部分。按材料分类包括金属合金人工关节、陶瓷人工关节、高分子塑料人工关节等,其中,金属合金人工关节因其强度高、耐磨性好而被广泛应用,占据了主体市场。
人工关节市场规模目前正稳定增长,援引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 年中国人工关节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9 年中国人工关节市场规模约为248 亿元人民币,2020 年受疫情影响略有波动,但随后市场复苏迅速,2021 年市场规模突破350 亿元,2022 年达到450 亿元。预计到2030 年将超过1800 亿元人民币。其主要的推动因素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现代人作息习惯导致的关节疾病高发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成为增长的重要助推因素,2015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0.5%,2024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5.64%,关节类疾病作为老年常见病,其相关手术以及耗材需求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为人工关节市场潜在的需求者。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中援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的数据,2018 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 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其衍生的关节类疾病风险也逐渐增加。此外,集采政策的落地,不仅减轻了患者看病就医的负担,也为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重塑了医用耗材产业上下游。
国产化率提高
自2021 年集采政策开展以来,国内的人工关节市场的结构也逐渐产生变化,国产化率逐渐提高。出口数量自2021 起迅速增加,2023年成功赶超进口的人工关节数量,进口金额也在2024 年完成了对进口金额的赶超。
国内市场中国产品牌的份额也随着两次集采相继提升,援引新浪财经的市场投研资讯数据,在集采之前,国内超70%的市场份额被外国产品占据,第一次集采后,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升至52%,第二次集采后更是达到68%,实现对国外产品的超越。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集采是一个突破产业壁垒的机会。2021 年的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 万元下降至7000 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 万元下降至5000 元左右,平均降价82%。在地方开展集采以前,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在3 万元左右,部分产品价格甚至超过9 万元。但由于流通环节较多,中间商层层加价,导致人工关节价格虚高。集采压缩了这部分虚高价格,使得患者能更广泛地接受这类产品,但同时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导致长期以来占优势地位的国外品牌的继续生产投资意愿降低,国产品牌选择“以价换量”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
国内龙头企业情况
威高骨科、爱康医疗、春立医疗都是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威高骨科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关节产品,;春立医疗则是中国人工关节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企业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作为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龙头公司,威高骨科、爱康医疗、春立医疗都在集采政策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春立医疗2024 年财报显示,春立医疗受集采政策影响,营业收入由12.09 亿元降至8.06 亿元,同比下降33.32%,归母净利润则由2.78 亿元降至1.25 亿元,同比下降了55.01%。相似的,威高骨科与爱康医疗也因集采政策,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出现了显著的波动,不过于2024 年均已有所回暖,其中爱康医疗营业收入增长至13.46 亿元,同比增长了23.08%,达到了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威高骨科同样于2024 年重新实现了13.18%的正增长,但距离历史高点仍有距离。
集采常态化虽然短时间内对国内主要企业利润与收入情况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以价换量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加速推动人工关节国产替代。同时,倒逼企业创新,在集采初期,国产品牌可以凭借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但随着时间的发酵,同质化人工关节产品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缩小,更优质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投资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关节疾病发病率上升,人工关节市场前景广阔。国产化率的提升和集采政策的推进,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建议关注人工关节市场的国产代替机会。
此外,建议关注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上具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较大,能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长期来看,集采虽降低短期利润,但以价换量的策略将助力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投资者可逢低布局,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以把握长期增长潜力。
风险提示
技术更新换代风险;宏观需求变化;医疗事件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