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报告:科技调整到何时见底?
投资要点
科技行情阶段性调整结束主要受产业事件催化、进一步的支持政策、景气回升和情绪指标调整到位等因素推动。(1)复盘来看,2005 年以来科技成长(包括TMT、医药和电新)行情共出现6 次阶段性调整,持续约30-120 个交易日。(2)科技成长行情调整结束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业事件催化、政策进一步支持、盈利和景气回升、情绪指标调整到位。一是TMT 行情调整结束主要受产业事件催化、政策进一步支持、流动性宽松、情绪指标调整充分等因素推动,如2024 年2 月初的ChatGPT、2015 年1 月的“互联网+”政策、成交额占比/市值占比低至0.5-1.4。二是医药和电新行情调整结束主要受政策支持、盈利和景气回升、情绪调整到位等因素驱动。
当前来看,科技的调整已较充分,但还需要等待更多的产业和基本面信号。(1)科技产业催化依然不断。一是机器人相关的产业催化依然不断,但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外催化有所减弱。二是加征关税背景下,半导体国产替代、欧洲对中国5G 放松等催化不断。(2)政策对科技行业的支持依然较强。一是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依然是政策发力的核心方向;二是近期政策对科技领域的支持仍持续不断。(3)盈利和景气预期有待回升。一是盈利可能受到加征关税等影响面临一定的压力;二是科技行业产业上行的趋势反映到企业盈利上还需要时间。(4)情绪指标已调整充分,但未到最低。当前TMT 成交额占比/市值占比已回落至1.3 左右,已低于2024 年年初,高于2015 年1 月和9 月TMT 调整结束时的水平。
短期延续底部震荡趋势。(1)经济和盈利延续修复趋势,基本面韧性仍较强。一是一季度经济回升趋势较好,后续稳增长政策可能继续出台。二是企业盈利继续处于回升趋势中。(2)流动性短期延续宽松。一是宏观流动性短期仍维持宽松:首先,海外对国内流动性宽松的掣肘有限;其次,国内短期仍可能进一步降准降息。二是短期股市资金可能修复流入:首先,历史上快速调整后外资率先修复流入,融资流入相对缓慢;其次,当前来看,外资和融资可能缓慢流入。(3)短期风险偏好可能维持中性。一是国内稳增长政策和对东盟和欧洲等关系的修复继续支撑风险偏好;二是中美博弈和国内业绩期对绩差股的担忧仍可能压制市场情绪。
风险提示:短期继续关注内需、国产替代和超跌成长等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