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临时策略点评:A股韧性修复有望延续 政策发力提振信心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4-22 14:33:55 评论:0

近两周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其中,在外部事件冲击下,4 月7 日,A 股市场震荡加剧,沪指一度跌破3050 点,最大下跌近9%,尾盘反弹收窄跌幅,创业板指下跌12.5%,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个股板块普跌,两市成交量放大至1.59 万亿。不过随后监管层、官媒集中表态呵护,在各路资金集体行动以及内需政策预期的支撑下,大盘成功探底企稳回升,资金情绪持续修复,整体表现较为韧性。如何看待当前A股市场波动以及后市展望

    点评: 全球经贸变局扰动资本市场,A股剧烈波动但总体仍呈现韧性自4月初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受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影响呈现结构性波动,A股市场在复杂宏观环境下呈现先抑后扬的震荡格局,风险偏好呈现明显结构化特征。主要股指经历阶段性调整后逐步企稳,市场风险偏好呈现明显结构化特征,内需驱动与政策导向成为资金配置主线。 A股市场方面,在初受国际贸易政策调整预期冲击,投资者情绪一度承压,但伴随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逐步消化利空并实现估值修复。从申万一级行业表现看,具备强内需属性的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板块展现防御韧性,其中大众消费品龙头受益于消费复苏逻辑,创新药企业受产业政策催化表现活跃。高端制造领域呈现分化,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板块在绿色转型政策支撑下维持强势,而出口占比较高的电子、机械设备板块受全球产业链扰动影响阶段性承压。 周期板块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显著,有色金属板块在工业金属价格回升带动下实现超额收益,而基础化工板块则因产能过剩担忧出现估值回调。金融地产链呈现边际改善,银行板块凭借高股息属性吸引避险资金,房地产板块则在重点城市政策优化预期下出现估值修复。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成长领域内部轮动加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主题投资热度抬升,但受制于业绩兑现压力,相关标的波动率明显放大。 整体来看,A股市场在政策托底与经济边际改善支撑下,展现出较强内生稳定性,北向资金呈现双向波动但整体保持净流入态势,北证50逆势走强。内需相关的商业零售、地产、农林牧渔、公用事业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强。

    政策持续发力维稳资本市场,释放稳市强信号面对外部政策环境的新变化,我国相关部门在4月份及时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与金融措施。 多部门协同推进的稳市场行动表明对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带来的冲击已形成系统预案,体现政策工具箱的储备充足性。这些措施既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对冲外部压力,同时加速关键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实际上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成为市场关注重点。4月高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对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挑战,将根据形势需要适时推出增量政策以增强发展韧性。从财政政策着力方向研判,构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将成为核心路径:消费端聚焦服务消费扩容提质,通过生育支持、养老保障等转移支付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步推进存量房贷利率优化降低居民财务负担;投资端侧重公共投资效能提升,着力激活地方投资弹性。近期政策观察窗口聚焦4月重要会议,预计将针对外部挑战升级形成系统指引。 在资本市场方面,针对市场大幅波动,各大部委以及汇金等机构及时加大对市场支持力度,释放积极稳定市场的信号。消息面显示,4月以来,中央汇金以及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社保基金均表态增持ETF,险资、公募基金、上市公司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大笔回购。央行明确在必要时 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明确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支持。国资委也公开表态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同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 整体来看,各路资金集体行动、多方部门公开表态,形成政策协同效应,释放稳市强信号。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预留政策工具空间充足,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存在进一步释放潜力,包括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等工具已进入灵活调整区间,为稳定资本市场提供坚实支撑。 而4月18日国常会,会议指出要稳定外贸外资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要促进养老、生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大力提振民间投资积极性;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看到,一方面,国常会中提及“持续稳定股市”,凸显出对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国常会首次将“持续稳定股市”置于房地产政策之前,凸显资本市场战略地位的提升。这也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稳住股市楼市”表述后,管理层继续释放稳定股市的政策基调。 总的来看,在面对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与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强化经济韧性:财政端构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消费扩容提质与优化居民负担并举,投资侧重提升地方效能;资本市场则加大“国家队”增持ETF、央行流动性支持及险资权益比例上调等多维措施维稳市场。政策工具储备充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灵活调整,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前瞻支撑。? 国资央企及上市公司打出“增持+回购”组合拳,各路资金集体行动提升市场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国资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积极响应中央汇金行动,接连发布增持计划。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中国电科等国资央企平台通过旗下机构大幅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上市公司股票。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推出回购或控股股东增持计划。据iFind数据统计,4月7日-4月11日约有13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董事会议案或股东提议回购公告,另外有80家上市公司拟进行股东增持计划。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数据还在不断扩散中。数据来看,多家公司增持上限超过10亿元,最高达到60亿元,回购金额上限最高达到80亿元。 我们认为,此次上市公司的密集回购、增持动作,是政策引导下的集体行动,对整个资本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从上市公司层面看,国务院国资委表态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随后多家央国企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增持公告,率先行动。另一方面,国资央企及上市公司打出回购增持组合拳,形成回购增持潮,也反映出上市公司对当前自身公司估值的认可,对中长期企业内在增长动能以及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释放稳市强信号。

    市场信心持续恢复,外部扰动无碍市场逐步修复节奏总的来看,在外部事件冲击下,全球资本市场整体出现巨幅动荡。而A股市场在“国家队”护盘以及内需政策预期的支撑下,大盘探底企稳回升,资金情绪持续修复,整体表现较为韧性。 从海外环境来看,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加剧,中美政策博弈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风险偏好及资产价格仍旧面临大幅波动风险。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在上升,国内宽货币概率增加,国内财政政策空间充足,预计资金投向以消费、地产、投资、科技为主。增量政策方面还可关注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各路资金集体行动、相关部门多次公开表态支持,都为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往后看,刚刚公布的我国2025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不过考虑到外部冲击压力,国内或通过扩大内需应对外部冲击。而国常会再次明确“持续稳定股市”的表态意味着后续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仍将保持。短期海外扰动已经有所减弱,而随着财报披露窗口期结束,4月底重要会议给出政策新方向,市场或从短期大波动行情转向基本面驱动的行情,整体趋势有望继续企稳修复。 操作上建议保持均衡配置,在市场震荡反复中做好中线布局。根据政策方向,板块上建议关注金融、食品饮料、公用事业、商贸零售、有色和TMT等板块。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以及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导致外需回落,国内出口承压;全球主要经济体超预期延长加息周期,高利率环境使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压缩国内资金面;海外信用收缩引发风险事件,可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冲击,干扰利率和汇率走势。

机构: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费小平/熊越/叶子沛 日期:2025-04-2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