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策略周报:中国股市的升势远未结束
本报告导读:
“谷雨”节气是寒潮的结束,也是回温的开始。遍历冲击后,投资人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已然充分,预期的主要矛盾从经济周期转变为贴现率降低,战略看多中国A/H。
投资要点:
大势研判:提高对中国资产的仓位配置,中国股市的升势远未结束。
4 月7 日股市低迷之际,我们旗帜鲜明判断“中国股市进入击球区”。
过去两周,我们也坚定判断“继续看多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3040低点上升至3300 附近。我们建议投资人尽快转变对股市主要矛盾的认识,提高中国配置:1)经过三年出清和调整,投资人对经济形势的估计是充分的,已有共识对估值收缩的影响是递减的;2)全球“对等关税”推迟显示美国面临滞胀、美元信用的约束,后续或仍有反复,但不确定性预计将边际收敛,股市触底并不取决于不确定性减小,在于不确定性不再变大。3)中国股市估值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要看到中国的确定性,贴现率下降是2025 年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更加积极有为且后备充足工具箱的经济政策,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以及李强总理关于“持续稳定股市楼市”的表态,中国股市风险溢价有望系统性下移,而无风险利率下降将成为增量入市的关键一环。投资者关于内外部的疑虑消减,中国股市也有望走出升势,战略性看多。
共识外的变化,2025 年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无风险利率下降。
股市的无风险利率是投资人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过去三年内外部过高的机会成本阻碍了投资人的入市意愿。历史上中国股市每一轮大行情大多伴随无风险利率下行,背后是高收益无风险资产的消减,投资人对固定收益产品兴趣下降,对股票与权益产品兴趣上升,带动存款搬家与增量入市,也往往伴随某一类投资工具的壮大。近十年以来,中国股市的无风险利率系统性下降经历了两次:1)第一次:
2014-2015 年行情,信托产品打破刚兑,居民增量入市。2)第二次:
2019-2021 年行情,资管新规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主动公募基金迎来黄金发展期。眼下我们认为将出现第三次增量入市:2024 年末长债利率破2%。市场利率降至低位,票息收益有限,价差收益困难,无风险收益进一步降低,叠加美元资产转弱,中国股市新一轮增量资本入市条件形成,这是过去三年没有的变化应高度重视。
行业比较:新兴科技是主线,金融周期是黑马。1)金融与高分红。
无风险利率下降与增量入市,推荐:券商/保险/银行。以及具备股息与稳健经营优势的央企高分红股,推荐:运营商/高速公路/公共事业。2)新兴科技成长。中美竞争的焦点也不仅是经贸的竞争,更是科技与生产力优势的竞争,中国科技领域的创新以及自主可控的深入,成长股永续假设。推荐:港股互联网/传媒游戏/信创/半导体/医药;3)顺周期的回归。关税的影响深远,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就业目标,内需消费与固投的重要性上升,关注国内供需偏紧的周期品,以及新消费动向。推荐:地产/有色/化工/建材/零食/化妆品。
主题推荐:人工智能+/内需消费/自主可控/并购重组。1、人工智能+:看好资本开支与用户优势的互联网龙头和金融/政务等应用。2、内需消费:看好服务消费,以及家电/汽车等实物消费与国货/宠物等新消费。3、自主可控:看好国产算力产业链和先进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国产化。4、并购重组:看好汽车/军工/能源资源等重组整合。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