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升值:节后悬念几何?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06 16:54:48 评论:0

  尽管此前有九连涨的标普,汇率反而成了“主角”,尤其是亚洲货币。离岸人民币一度涨破7.20;港币连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当港币相对美元升值至7.75,香港金管局需要卖出港币、避免升破7.75);台币更是涨出了“恐慌”的感觉——两天累计上涨超过9%(这种幅度在汇率市场十分少见)。

      其中最直接的导火索无非是美国关税谈判的积极信号,外加市场的“遐想”:

      上周五中国商务部表示“正在评估中美谈判”;中国台湾和美国完成第一轮贸易谈判(“坦诚、友好”),而市场开始“遐想”台币升值可能是达成协议的重要内容。我们想回答两个问题:短期内,节后怎么看待人民币的升值空间?中长期看,亚洲货币的少见变化透露了什么信号?

      那么,后续人民币的升值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认为,既然美国大幅加征关税时人民币贬值有限,对中美谈判出现缓和带来的升值预期也应保持克制。

      当前中美极端高关税、贸易萎缩下,基于关税逻辑去测算人民币汇率已经不合理。我们认为对于人民币的水平有两个标准:

      一是央行的心理价位。从今天(5 月6 日)央行公布的中间价来看,人民币汇率定价还是主要锚定美元,干预市场的意图并不明显——当前的水平可能尚未触及关键点位。而从近两年的历史经验,7.1 和7.0 都是央行比较在意的水平;

    二是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变化。央行需要控制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避免新的摩擦。以欧元为例子,当前欧元兑人民币为8.24,极端情况下,人民币相对欧元涨回4 月10 日前的水平(8.05),欧元和美元联系紧密,在欧元和美元稳定在当前水平的情况下,对应美元兑人民币大致为7.05。

      对于五一后的人民币汇率,预计央行不会刻意扭转升值,更可能是在控制涨幅的情况下,寻找新的震荡中枢。

      中长期,亚洲货币的集体“异动”可能反映了汇率范式的变化信号,这也意味着美元的压力将会是结构性的。港币、台币和人民币正好代表三种不同汇率模式,我们从以下角度及进行分析:

      首先,港币代表的是锚定美元模式(也称“货币局”制度),在美元体系主导的情况下,市场更担心港币贬值是否能维持“弱方保证”,导致脱钩和货币危机(因为金管局要卖出美元支持港币);而在美元范式变化的背景下可能需要思考不同的问题,即美元体系动摇下,是否因为维持“强方保证”而持有过多的美元(金管局买入美元避免港币进一步升值)。

      买入美元、卖出港币这会增加中国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只要触发原因不是危机性事件,通常会有利于港股的表现。但在美元体系动摇的背景下,可能削弱港币对美元的避险属性。

      但更进一步,从长期来看,如果中美之间逐步脱钩,中美直接贸易重要性下降,那么港币和美元体系深度绑定的必要性可能也在下降。

      其次是以台币为代表的“汇率低估+民间金融循环深度绑定美国“模式,即货币机构限制台币升值以积累贸易盈余,民间企业、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大量买入海外资产(购买美债或者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平衡国际收支,限制台币升值。

      但2022 年以来由于台币持续贬值(对冲必要性下降)以及美台利差扩大(汇率对冲成本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也开始降低汇率对冲敞口。台币快速大幅的升值,会威胁到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稳定。

      往后看,台币“生态”可能面临艰难的抉择。面对短期压力下,可选择减少美国资产持仓(美债下跌,台币升值)或者增加对冲敞口(台币升值)。而中长期,美元体系削弱、中美博弈下台币更难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多元化投资或者购买黄金分散风险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第三是以人民币为代表,“限制波动+限制金融机构对美元循环的参与度”。

      央行通过中间价引导、离岸市场干预措施等降低人民币波动率,叠加内部低通胀的基本面,汇率维持低位稳定;而贸易产生的盈余大量掌握在央行和央企手中,因此人民币多是real money 投资,境内金融机构参与有限。由于real money投资汇率风险小,人民币汇率对冲的负面循环远远小于台币。

      但管制下存在明显离岸和在岸的区别。离岸体量小,流动性在中国独有的长假期间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大涨大跌。而每当假期结束后,官方干预和在岸机构的介入会让波动率下降,回归正常交易。

      风险提示:若特朗普在后续贸易谈判上超预期转向强硬,可能导致美元继续大幅贬值,进一步加剧亚洲货币升值,影响经济和市场稳定;如果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强加非美货币升值的条款,可能进一步导致美元体系崩溃,全球市场动荡。

机构: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陶川/邵翔 日期:2025-05-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