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监管持续规范,中小银行如何配置?
本期内容提要:
监管力度逐步加大,规范理财市场发展。自2017年起,一系列政策条例相继出台,促使银行理财业务向更加规范、透明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随后,监管部门要求控制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理财规模,保持不增长或压降存量规模。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多地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收到监管的口头通知,明确在2026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
监管政策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发展良好。截至目前,中国银保监(原)已累计发放32张理财牌照,其中包括27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目前,已有27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成立,浙商理财已获批,即将成立,这意味着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从数据来看,大多数银行理财公司的净利润和总资产在2023年实现了增长。虽然各类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出现了分化,市场竞争加剧,但理财产品需求稳定,市场风险整体可控。
在前十持仓口径下,非理财子公司各级资产配置情况各异。一级资产中固定收益类占比最大:在2023至2024上半年一级资产规模占比中,固定收益类占比最大,2023年度、2024上半年分别为40.02%及49.23%。相较于2023年度,2024上半年固定收益类占比大幅度上升。二级资产中债券为主导:2023至2024上半年二级资产规模,占比最大的为债券,2023年度占比为42.12%,到2024上半年占比回升为47.27%。三级资产中企业债大幅上升:三级资产的资产类别丰富,在2023至2024上半年三级资产规模占比中,主要为企业债和金融债。2023年度企业债与金融债占比相近,企业债占比为17.50%,金融债占比为18.55%。而在2024Q1中企业债占比大幅提高,上升至31.48%,远远超越占比为18.64%的金融债。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面临转型难题,获取理财子公司牌照or转为代销。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规模逐年降低,从2021年底的11.8万亿元,市场占比40.72%,降至2024上半年的4.2万亿元,市场占比仅为14.71%,已不占优势。从2023年A股银行上市公司中未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的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情况来看,8家银行的理财规模超过500亿元,或有机会获取理财子公司牌照。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银行而言,退场转代销或为出路。自2021年底到2024上半年末,86家中小银行选择退出理财市场。“退场”并非意味着完全脱离理财市场,而是积极转向代销模式。2021年至2024上半年参与代销的中小银行数量从97家激增至511家,增长幅度超过400%。
代销市场空间大,理财子公司致力于挖掘代销渠道。2024上半年,已开业的31家理财公司中,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28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6月全市场有51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20家。不同代销银行分类:国有大型银行在代销合作机构的选择上尤为审慎,相较股份制银行来说代销合作机构数量和代销产品数量更加保守;股份制银行在所有银行渠道分类中,总体代销合作机构和代销理财产品的数量都普遍更多,这类银行在代销布局上十分积极。;城商行与理财公司的代销合作推进状态积极,机构数量增加迅速;农商行数量众多,本身规模相差较大,稍大型的农商行在代销合作机构选择上有一定话语权,也有更高的渠道布局积极性和发展前景。
投资建议:关注经济复苏进程及银行股估值修复行情机遇,现阶段建议配置银行板块。我们认为:1)银行高股息特征确定性较强,2023年上市银行分红总额超6100亿元,超10家银行进行中期分红。我们认为,多家银行表示分红率有保障,当前配置银行股股息收益稳定性较好。2)中特估+国企改革大背景下,银行股通常作为防御性板块,建议配置。3)政策加码有望扭转经济预期,银行为顺周期板块,经济周期后半程往往是银行β行情的触发点,政策利好银行基本面修复、地产、城投风险有望逐步化解。多种因素有望贡献银行板块估值反弹。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业务转型带来经营风险增加。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