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宏观*宏观经济: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2025 年4 月2 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57 个国家和地区在原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对等关税”,以试图压缩美国的贸易逆差。但美国给出其贸易不平衡的解释,以及由此逻辑而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在经济学上完全站不住脚。过去半个世纪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是美元。
在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使得美国获得了向全世界征“铸币税”的权力。美元凭空带给美国的购买力,显著推升了美国的内需,从而让美国从之前的贸易顺差国变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 年解体后的逆差国。但美元在让美国薅全球羊毛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产业空心化和社会撕裂两大弊端。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美国的“上策”是放弃美元霸权,推行共同富裕。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既然不能放弃美元霸权,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加征进口关税来让美国与其他各国脱钩,让美国重回孤立状态。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对等关税”政策也算是美国的一条出路。但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全球化过程中,海外储蓄持续通过美国的贸易逆差流入美国,支撑起了美国的高负债和高内需的增长模式。美国如果要通过“对等关税”来压缩其贸易逆差,它过去四十年的那种增长模式就会难以为继,从而让美国面临变相的债务危机。
美国的“对等关税”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源于内需不足这一失衡经济结构。但只要我国国内政策对路,完全可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对冲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外需冲击。因此,在中美就“对等关税”而开展的博弈中,我国经济的韧性远超美国。我国如能在美国肆意推进逆全球化政策的时候顶住外部压力,扩大内需,维护国内经济增长稳定,则可以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并让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可能超预期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