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之六维力传感器:高价值和高壁垒的力控核心部件,国产供应商持续发力
核心观点
六维力传感器系人形机器人感知核心部件,重要性高、价值量大。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桥梁,人形机器人需搭载多种传感器(视觉、力觉、惯性、温度等),其中力传感器重要性高(感知并度量力)、价值量大(头豹研究院测算其在机器人中价值量占比16%);力传感器按测量维度可分为一至六维,其中六维力可给出最全面力觉信息,在人形机器人上主要安装于手腕、脚踝等部位,助力机器人实现精准感知和柔顺控制。
六维力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技术路线、结构拆解以及工作原理分析。六维力传感器可测量空间坐标系中3方向力+3方向力矩,1)性能指标:包括串扰、精度、准度、灵敏度、分辨率、过载能力等衡量指标;2)技术路线:应变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等类型,其中应变式技术成熟,精度高、成本较低、应用较为广泛;3)结构拆解: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元件包括弹性体、应变片、底盘、基座、顶盖等,其中弹性体和应变片是核心;4)工作原理:基于弹性体形变,弹性体上粘贴的应变片发生形变导致电阻值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为电压信号,算法解耦后得到六维力信息。
设计、工艺、检测等维度均有较高壁垒。六维力传感器在结构设计、解耦能力、标定检测、工艺等方面具较高Know how,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1)设计:涉及多个关键点,如弹性体选择与优化、应变片设计与选择等,弹性体需平衡刚度与灵敏度,应变片种类较多且影响工艺路线选择;2)解耦:六维力需解决的核心问题,①结构解耦加工难度高、成本较高;②算法解耦需对解耦模型改进,Know how较深;3)标定与检测:六维力的标定和检测,需六维联合加载,工艺过程复杂,且设备需自研;4)工艺:核心部件弹性体和应变片工艺流程长、精细化要求高;金属应变片贴片仍需人工,一致性批量生产难度高;展望后续,硅应变片精度、灵敏度高,与玻璃微熔工艺结合可提高量产效率,有望成为未来批量出货的工艺演进方向。
人形机器人带来增量需求,国产玩家持续布局。六维力传感器高端市场以外资为主,近几年国内玩家逐步入局,产品性能不断迭代并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成本层面,当下六维力传感器单价约1-2万元,随后续机器人出货量以及搭载率的提升带来的成本摊销,其单价有望逐步下探至千元左右级别;结合GGII测算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138亿元。
风险提示:行业进展和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供应商订单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建议:关注人形机器人进展带来的投资机遇。看好在技术升级迭代下人形机器人发展,看好机器人量产后带来的潜在供应链零部件的需求和投资机会,推荐在六维力传感器等领域有持续布局的公司凌云股份、中鼎股份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