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洞察:人形机器人加速拟人化,商业前景可期
Q1:机器人“拟人化”如何理解?机器人拟人化程度是不是越高越好?
机器人拟人化是指将人类形态、人类特征或人类行为归因于机器人的过程,同时也指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特征拟人化:是指将人类形态、人类特征或人类行为归因于非人类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指非人类事物身上类似人类的特征,比如情感和动机,是一种融合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思想。机器人的拟人化,可以满足人类与社会联系、增强自身控制感这两种重要的心理需要,进而促进人-机器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人-机器人交互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情感方面,拟人化能够激发人们对机器人的信任、满意、同情、愉悦、温暖等情感,在未来的人-机器人共处中尤为重要。行为方面,拟人化与人的价值共创意愿、互动和工作效果、服务失败后的责任归因、消费行为等也存在紧密联系。
人类使用机器人的意愿不与机器人拟人化程度的提升而同步提高,只有当机器人的拟人化程度足够高,人类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才会与机器人的拟人化程度呈正向关联恐怖谷效应: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机器人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据相关研究,整体拟人化程度较高并不是恐怖谷出现的唯一原因,不同方面的拟人化程度不相匹配时,也会出现恐怖谷效应。例如机器人拥有拟人外貌却缺少拟人行为,机器人行为类似人但外貌不类似人,外貌或行为上同时存在人与非人特征的混合。
机器人的拟人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像人”阶段、“仿人阶段”、“成人阶段”,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像人”和“仿人”发展阶段“像人”阶段是指机器人外观和初步类人行动设计。例如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团队开发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机器人WABOT-1,能实现走路和抓取物品的简单动作;“仿人阶段”是指机器人拥有内在能力、个性和情绪等设计。例如2022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Ameca表情细腻丰富,PediaRoid可以模拟孩子不愿接受治疗时的紧张动作,或身体状况的其他突然变化;“成人阶段”是指机器人成为人类的一员,例如2015年Sophia机器人获得沙特公民身份,是机器人“成人”阶段的重要标志。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