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日报:人声鼎沸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23 09:09:05
评论:0
7 月22 日,商品依旧是主角,“反内卷”政策预期更上一层楼,煤炭期货一度涨停,玻璃、多晶硅继续领涨。
国内市场风险偏好已被点燃,各大股指普遍上涨,债市延续防御状态,中长久期收益率悉数上行。
股市,大盘板块继续稳步上涨基调,上证指数、沪深300 涨幅分别为0.62%、0.82%,中证红利则在水电、煤炭、基建等概念的拉动下,上涨1.65%;国内科技行情也随之启动,科创50 上涨0.83%,不过恒生科技仅上涨0.38%;连续大涨过后,小微盘行情阶段性降温,中证2000、万得微盘股指持平前一日收盘点位。债市,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上行1.50bp、2.05bp 至1.69%、1.91%;10 年、3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下跌0.09%、0.40%。
国内商品方面,政策预期持续发酵,多个品种涨停。商品市场做多情绪进一步升温。今日大宗商品涨势全面扩散,玻璃、多晶硅、纯碱、焦炭、焦煤、氧化铝、工业硅等七个品种涨幅均超5%,较前日又增加两个,其中除氧化铝外,其余六品种均触及涨停版,市场热度显著攀升。而上涨的核心驱动力,仍是对7 月18 日工信部提及“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持续发酵,叠加核查煤矿超限生产等产业端消息。
如何观察本轮上涨的持续性?期货与现货基差(现货-期货)变化可提供高频信号,今日涨幅居前品种普遍出现基差逆转及升水幅度加深:玻璃、多晶硅、工业硅、烧碱等品种基差由正转负,进入期货升水状态;而纯碱、焦炭、焦煤、线材、硅铁、PVC 等本就处于负基差的品种,其期货升水幅度亦被显著拉大,显示当前价格走势已从即期供需转向强预期驱动。
海外方面,风平浪静。美国就关税问题、联储主席人选的讨论暂时沉寂,日本投资者开始拐头质疑石破茂的剩余政治资本,日元重新走弱,推动美元指数止跌回稳,伦敦金价格在3380-3400 美元/盎司间反复震荡;10 年、30 年美债收益率较22 日凌晨低点有所反弹,上行4-5bp 至4.39%、4.96%;30 年日债收益率则持稳于3.09%附近水平。
央行缓步回笼税期投放,隔夜利率再度下探至1.36%。上周7 月15 日为税期申报截止日,恰逢1000 亿元MLF到期,央行单日投放规模提升至3425 亿元,今日相应续作2148 亿元,虽然净回笼1277 亿元,但2000 亿元+的投放规模仍较为可观,央行并未因税期后资金利率大幅下行而释放明显的收紧信号。从资金价格来看,非银隔夜利率开盘即位于低位,日中质押利率债的成本仅1.35%。全天加权,R001、R007 分别为1.36%、1.48%,较前一日再下行4bp、2bp。
宽松的资金面成为了短端资产的稳定剂。尽管最近两日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快速走强,对债市形成压制,但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短久期国债收益率始终维持低位,1 年、3 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稳于1.34%、1.42%;且随着套息空间重新释放,3 年内的中短久期信用债依然能出现结构性行情,“杠杆+票息”成为债市阶段性的避风港。
长端利率的调整可能渐进尾声。月初风险资产“反内卷”定价逻辑启动以来,10 年、30 年国债收益率已从 1.64%、1.85%攀升至1.69%、1.91%,触碰到出5 月以来利率波动的箱体上界。当前债市担忧的可能并非风险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于PPI 通胀修复的推动作用,因此商品的“高价”能否维持,或是关键。
从近期玻璃、多晶硅、焦煤等行情来看,相关行业就反内卷问题推出的相关政策,的确为资产重定价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定价的“度”依然十分模糊,这也使得投资者不得不扎堆在拥挤的多头赛道,商品价格朝着过热的方向持续演化。以史为鉴,供给侧改革,产能利用率提升,不仅仅需要清退落后产能,同时还依赖需求端提升相配合(如2015 年配套的棚改),但是从当前各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数据来看,需求能否反转,仍有待观察。
对于债市而言,当前资金宽松或是重要基石,对比过去两轮调整行情(“924”预期逆转与25 年一季度的资金收敛),市场对于突如其来的利空表现得更加理性,叠加当前股市与商品定价或已超越基本面现状,如多数商品的期货价格明显高于现货,风险资产板块或形成畏高情绪。月末的重要会议可能会成为股债行情逆转的分水岭,我们仍倾向于,调整即是债市的布局时机,节奏上可以考虑分批次缓步进场。
权益市场持续走强。万得全A 上涨0.61%,全天成交额1.93 万亿,较昨日(7 月21 日)放量2015 亿元。雅江水电站仍然是推动上涨行情的主要线索,Wind 建材、建筑装饰、钢铁指数分别上涨4.14%、3.83%、3.00%,指向这一题材行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过今日这一题材行情有所“缩圈”。以水泥为例,昨日相关品种基本均涨停,而今日仅龙头或与西藏&重大工程等相关的品种大幅上涨,其他部分品种行情力度明显不及昨日,甚至存在行情回调的品种。相关度较小的个股热度褪去,意味着市场对雅江水电站的交易逐渐趋于理性。
行业方面,煤炭表现亮眼,SW 煤炭指数上涨6.18%,或与煤炭减产预期发酵相关。事实上,在7 月中上旬交易反内卷叙事时,减产预期并未对煤炭行情产生明显的推动效果。彼时市场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光伏、钢铁等品种,对煤炭行情仍持观望态度。时至今日,在雅江水电站推动的需求侧预期的背景下,周期品关注度大幅提高,减产预期显著提升了市场参与煤炭反转行情的热情,推动煤炭行情大幅走强。
部分资金开始博弈补涨逻辑,主要参与消费&科技板块此前涨幅较小的行业。消费方面,Wind 白酒指数、SW美容护理分别上涨2.83%、1.57%,两者均为6 月23 日以来涨幅较小的品种,截至昨日分别上涨4.08%、2.66%,远低于万得全A 的9.09%。科技方面,科创50 上涨0.83%,或同样受益于补涨逻辑(6 月23 日-7 月21 日仅上涨5.22%),而此前涨幅较大的AI 算力边际回调,对应Wind 指数下跌1.39%。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上涨0.54%、0.38%。AH 股溢价指数(HSAHP.HI)跌至124.83,来到2021 年以来历史低位,指向当前港股相对于A 股的性价比不高。南向资金净流入27.17 亿元(港元,下同)。从活跃个股来看,中国人寿获净流入8.79 亿元,同时行情放量上涨4.23%,结合其行情在7 月18-21 日累计上涨7.49%,显示资金追涨意愿相对较强;建设银行净流入7.55 亿元,资金仍青睐红利板块;中芯国际则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获南向资金净流入5.12 亿元。
整体来看,基建仍然是主线,不过市场对雅江水电站的交易出现趋于理性的迹象。同时,部分资金开始寻找低位板块博弈补涨。随着7 月底政治局会议临近,政策预期或将发酵,反内卷相关的品种有望受益于政策预期。此外,消费、科技同样是政策主线,低位品种补涨行情有望延续,包括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商贸零售、半导体、机器人等。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07-22
国内市场风险偏好已被点燃,各大股指普遍上涨,债市延续防御状态,中长久期收益率悉数上行。
股市,大盘板块继续稳步上涨基调,上证指数、沪深300 涨幅分别为0.62%、0.82%,中证红利则在水电、煤炭、基建等概念的拉动下,上涨1.65%;国内科技行情也随之启动,科创50 上涨0.83%,不过恒生科技仅上涨0.38%;连续大涨过后,小微盘行情阶段性降温,中证2000、万得微盘股指持平前一日收盘点位。债市,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上行1.50bp、2.05bp 至1.69%、1.91%;10 年、3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下跌0.09%、0.40%。
国内商品方面,政策预期持续发酵,多个品种涨停。商品市场做多情绪进一步升温。今日大宗商品涨势全面扩散,玻璃、多晶硅、纯碱、焦炭、焦煤、氧化铝、工业硅等七个品种涨幅均超5%,较前日又增加两个,其中除氧化铝外,其余六品种均触及涨停版,市场热度显著攀升。而上涨的核心驱动力,仍是对7 月18 日工信部提及“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持续发酵,叠加核查煤矿超限生产等产业端消息。
如何观察本轮上涨的持续性?期货与现货基差(现货-期货)变化可提供高频信号,今日涨幅居前品种普遍出现基差逆转及升水幅度加深:玻璃、多晶硅、工业硅、烧碱等品种基差由正转负,进入期货升水状态;而纯碱、焦炭、焦煤、线材、硅铁、PVC 等本就处于负基差的品种,其期货升水幅度亦被显著拉大,显示当前价格走势已从即期供需转向强预期驱动。
海外方面,风平浪静。美国就关税问题、联储主席人选的讨论暂时沉寂,日本投资者开始拐头质疑石破茂的剩余政治资本,日元重新走弱,推动美元指数止跌回稳,伦敦金价格在3380-3400 美元/盎司间反复震荡;10 年、30 年美债收益率较22 日凌晨低点有所反弹,上行4-5bp 至4.39%、4.96%;30 年日债收益率则持稳于3.09%附近水平。
央行缓步回笼税期投放,隔夜利率再度下探至1.36%。上周7 月15 日为税期申报截止日,恰逢1000 亿元MLF到期,央行单日投放规模提升至3425 亿元,今日相应续作2148 亿元,虽然净回笼1277 亿元,但2000 亿元+的投放规模仍较为可观,央行并未因税期后资金利率大幅下行而释放明显的收紧信号。从资金价格来看,非银隔夜利率开盘即位于低位,日中质押利率债的成本仅1.35%。全天加权,R001、R007 分别为1.36%、1.48%,较前一日再下行4bp、2bp。
宽松的资金面成为了短端资产的稳定剂。尽管最近两日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快速走强,对债市形成压制,但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短久期国债收益率始终维持低位,1 年、3 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稳于1.34%、1.42%;且随着套息空间重新释放,3 年内的中短久期信用债依然能出现结构性行情,“杠杆+票息”成为债市阶段性的避风港。
长端利率的调整可能渐进尾声。月初风险资产“反内卷”定价逻辑启动以来,10 年、30 年国债收益率已从 1.64%、1.85%攀升至1.69%、1.91%,触碰到出5 月以来利率波动的箱体上界。当前债市担忧的可能并非风险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于PPI 通胀修复的推动作用,因此商品的“高价”能否维持,或是关键。
从近期玻璃、多晶硅、焦煤等行情来看,相关行业就反内卷问题推出的相关政策,的确为资产重定价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定价的“度”依然十分模糊,这也使得投资者不得不扎堆在拥挤的多头赛道,商品价格朝着过热的方向持续演化。以史为鉴,供给侧改革,产能利用率提升,不仅仅需要清退落后产能,同时还依赖需求端提升相配合(如2015 年配套的棚改),但是从当前各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数据来看,需求能否反转,仍有待观察。
对于债市而言,当前资金宽松或是重要基石,对比过去两轮调整行情(“924”预期逆转与25 年一季度的资金收敛),市场对于突如其来的利空表现得更加理性,叠加当前股市与商品定价或已超越基本面现状,如多数商品的期货价格明显高于现货,风险资产板块或形成畏高情绪。月末的重要会议可能会成为股债行情逆转的分水岭,我们仍倾向于,调整即是债市的布局时机,节奏上可以考虑分批次缓步进场。
权益市场持续走强。万得全A 上涨0.61%,全天成交额1.93 万亿,较昨日(7 月21 日)放量2015 亿元。雅江水电站仍然是推动上涨行情的主要线索,Wind 建材、建筑装饰、钢铁指数分别上涨4.14%、3.83%、3.00%,指向这一题材行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过今日这一题材行情有所“缩圈”。以水泥为例,昨日相关品种基本均涨停,而今日仅龙头或与西藏&重大工程等相关的品种大幅上涨,其他部分品种行情力度明显不及昨日,甚至存在行情回调的品种。相关度较小的个股热度褪去,意味着市场对雅江水电站的交易逐渐趋于理性。
行业方面,煤炭表现亮眼,SW 煤炭指数上涨6.18%,或与煤炭减产预期发酵相关。事实上,在7 月中上旬交易反内卷叙事时,减产预期并未对煤炭行情产生明显的推动效果。彼时市场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光伏、钢铁等品种,对煤炭行情仍持观望态度。时至今日,在雅江水电站推动的需求侧预期的背景下,周期品关注度大幅提高,减产预期显著提升了市场参与煤炭反转行情的热情,推动煤炭行情大幅走强。
部分资金开始博弈补涨逻辑,主要参与消费&科技板块此前涨幅较小的行业。消费方面,Wind 白酒指数、SW美容护理分别上涨2.83%、1.57%,两者均为6 月23 日以来涨幅较小的品种,截至昨日分别上涨4.08%、2.66%,远低于万得全A 的9.09%。科技方面,科创50 上涨0.83%,或同样受益于补涨逻辑(6 月23 日-7 月21 日仅上涨5.22%),而此前涨幅较大的AI 算力边际回调,对应Wind 指数下跌1.39%。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上涨0.54%、0.38%。AH 股溢价指数(HSAHP.HI)跌至124.83,来到2021 年以来历史低位,指向当前港股相对于A 股的性价比不高。南向资金净流入27.17 亿元(港元,下同)。从活跃个股来看,中国人寿获净流入8.79 亿元,同时行情放量上涨4.23%,结合其行情在7 月18-21 日累计上涨7.49%,显示资金追涨意愿相对较强;建设银行净流入7.55 亿元,资金仍青睐红利板块;中芯国际则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获南向资金净流入5.12 亿元。
整体来看,基建仍然是主线,不过市场对雅江水电站的交易出现趋于理性的迹象。同时,部分资金开始寻找低位板块博弈补涨。随着7 月底政治局会议临近,政策预期或将发酵,反内卷相关的品种有望受益于政策预期。此外,消费、科技同样是政策主线,低位品种补涨行情有望延续,包括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商贸零售、半导体、机器人等。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07-2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