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研究:9月信贷:收缩or冲量
一、9月信贷是否会大幅冲量
初步判断是大概率会,总量上有望扭转7-8月份的“颓势”,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且在结构、节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7-8月份贷款超季节性下滑,9月份冲冲量很正常。今年Q2-Q3信贷投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季初(4月、7月)和季中(5月,8月也有可能)月份同比少增,而3、6等季末月份信贷均实现了同比多增。纵观Q3,经历了前两个月的信贷疲弱之后,季末月份需要适度加力,避免单季信贷出现严重塌方。
2、弱化规模不代表放弃规模。对于国有大行和城商行,若出现显著缩表,容易释放较为强烈的紧缩信号。因此,无论是监管政策导向,还是银行自身经营诉求,大行和城商行仍有一定扩表诉求。相反,股份制和农商行信贷投放较为疲软,尤其是前者,2025Q2信贷增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3、预计9月份企业短贷或高增。8月份票据并未触及0利率,且月末适度反弹,说明月末冲量的贷款以对公和零售等纯贷款为主,不排除是在监管引导下,银行将部分9月份储备腾挪至8月份投放。但9月作为季末月份,银行有一定扩表诉求,预计会在临近季末时点,通过普惠小微、福费廷,甚至超短久期贷款进行冲量,企业短贷增长规模会比较大。
4、冲量集中在下旬。9月需要适度考虑季度考核和财报因素,预计节奏上,银行可能会集中在下旬进行信贷冲量,从兼顾信贷规模增长和存款派生,但这或导致10月上半月信贷出现明显负增长。5、消费贷和经营贷“贴息”是否能明显刺激信贷需求仍有待观察。过去由于银行贷后管理“缺位”,消费贷和经营贷容易存在“跑冒滴漏”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或早偿住房按揭贷款的情况。但由于本次有财政贴息的激励,预计银行贷后管理会更为严格,以此确保贴息贷款符合监管政策要求。6、新发放贷款利率“刚性运行”,可能会影响信贷需求。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和房贷利率,基本维持在3.2%和3.1%,意味着,今年贷款供求矛盾,较往年有所改善,且央行对于银行贷款定价给与了充分的“自律保护”。不过,贷款利率“刚性运行”,可能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影响弱资质主体的信贷需求。
7、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的落地。预计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为5000亿左右,但对于信贷的刺激性作用,可能会弱于2022年:一方面,2022年政策力度更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高达7400亿,且年内同步调增了8000亿的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另一方面,当前优质项目主体较为稀缺,导致项目推进可能会存在更长“时滞”。
从上述特点不难看出,目前整体信贷投放依然较为疲软,我们认为,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会在规模和效益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9月份虽然可能适度冲量,但在结构、节奏等方面,又映射出投放的乏力,预计未来信贷增速或将延续缓慢下滑趋势。
二、跨季资金是否有压力
总体的结论是,我们预计,临近中旬波动性加大,但跨季资金无大碍。有三点判断:
1、关注两次买断式逆回购到期以及央行续作方式。过去经验表明,但凡上旬投放买断式逆回购,且能形成资金错位,则资金面较为宽松。9月上旬买断式逆回购并无增量资金投放,这一点不如6月和8月份那么友好。因此,上旬资金面虽然总体比较宽松,但进入第二周的波动性,可能较第一周有所加大。
2、临近中旬资金面依然会有所收敛,但可能略好于7-8月份同期。(1)买断式逆回购到期3000亿,规模不及7-8月份的5000亿;(2)“股强、债弱”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对银行零售活期的分流效应,以及造成的结构性摩擦仍有持续。(3)银行负债稳定性下降,这本身就是资金波动性形成的诱因之一。
3、信贷在季末大幅冲量的同时,存款也具有较强时点效应,预计临近季末时点银行存贷板块头寸压力不大,跨季资金无大碍。同时,25日MLF到期3000亿,预计央行会增量续作,加之央行在临近季末会连续加大跨季OMO投放力度,以及传统的宏观层面因素如季末财政支出,均利好流动性。我们认为,9月份资金面,预计总体节奏会呈现“月初宽松、月中波动、跨季平稳”的特点。股市分流带来的结构性摩擦仍将延续,预计临近中旬资金面依然存在收敛趋势,波动性有所加大。而受益于存贷差冲时点、MLF增量投放、跨季OMO持续投放,以及季末财政支出,跨季资金无大碍。
风险提示:经济景气度恢复偏慢、货币政策呵护力度不够、金融数据持续走弱。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