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行业点评:中国星网一月内六次发射互联网卫星,抢占太空低轨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9-09 10:51:27 评论:0

  事项: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星网本月内的第6次发射,也是2025年内的第10次批量组网发射,累计在轨卫星数量已达72颗。本次任务包含9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搭载Ka频段载荷,提供宽带通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国星网自7月27日至8月26日的30天内完成了6次发射。

  国信军工观点:1)中国星网2025年8月内完成6次卫星发射,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处于高密度组网阶段;2)脉动式测发模式与卫星产能释放,组网效率明显提升;3)星座建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国家队+民营"混合架构的战略意义显著;4)中国星网加速组网的深层逻辑在于抢占国际竞争与战略机遇的高地。

  评论:

  中国星网2025年8月内完成6次卫星发射,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处于高密度组网阶段。

  从7月27日至8月26日的30天内,中国星网通过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长征五号乙和长征十二号等多型火箭,累计发射卫星数量已从年初的34颗跃升至81颗,发射间隔从1-2个月缩短至3-5天,创造了"27天内连续两次发射同一型号火箭"的行业纪录。这一突破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卫星批量化制造和火箭发射流程优化方面的显著进展,更彰显了在国际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中抢占频轨资源的战略决心,为我国6G时代构建全球通信能力奠定关键基础。

  脉动式测发模式与卫星产能释放,组网效率明显提升

  中国星网高频次发射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于火箭发射流程的重构与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的释放。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与上海G60工厂形成"1+1+8"产业集群,海南工厂年产能达1000颗,上海工厂实现每1.5天生产1颗卫星,确保卫星供应能力。同时,长征八号甲火箭通过脉动式测发模式(7天发射+7天恢复)、全流程自动化、起飞主动漂移控制等技术,将发射间隔缩短至27天,单工位年运力达200颗卫星,显著提升了组网效率。

  在发射流程优化方面,海南文昌一号工位采用改进型"三垂"测发模式,通过"出厂即发射"模式,将传统卫星制造周期压缩60%,运输损耗降低80%。这一模式创新使中国星网能够快速响应星座组网需求,实现"零部件输入→星箭组合体输出"的产业链闭环,为后续大规模组网提供支撑。此外,航天科技集团针对长五B火箭的测发流程已从原来的54天缩短至43天,未来还将持续优化至37天以内,进一步释放了国家队运力资源。

  然而,当前发射仍面临火箭复用技术尚未成熟的挑战。与SpaceX猎鹰9号通过一级火箭复用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每次2000万-3000万美元相比,中国星网目前主要依赖长征系列火箭,这些火箭尚不支持复用,导致发射成本仍高于国际水平。尽管如此,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的产能释放与上海G60工厂的协同制造,已为GW星座的高密度组网提供了坚实保障,使中国在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竞速卡位赛"中保持了战略主动。

  GW星座建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国家队+民营"混合架构的战略意义显著

  中国星网高频次发射背后,是“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的形成与成熟。GW星座建设已从单一国企主导模式,转变为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银河航天等企业分工合作的混合架构。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国家队在核心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民营企业在创新突破与成本控制方面的灵活性,形成了互补协同的产业格局。

  在卫星制造环节,海南文昌超级工厂通过"1+1+8"架构实现卫星总装、检测、单机研发一体化,2025年6月投产后年产能规划1000颗;上海G60工厂则专注于轻量化卫星制造,年产能300颗。两者分工明确,海南工厂负责GW星座中较重的卫星(超1.5吨)制造,上海工厂则为千帆星座等轻量化卫星提供产能支持。这种区域协同制造模式,有效解决了卫星批量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推动航天制造向"汽车级"批量化转型,预计规模化生产后可降低卫星制造成本约35%。

  在关键技术环节,民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光星通、长光卫星等企业已验证100Gbps激光通信链路技术,为星座星间互联提供支撑;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虽因朱雀二号改失利暂停发射,但其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降低80%-90%,成为国家队运力的重要补充。这种"国家队主导+民企创新"的混合架构,既保证了技术安全与可靠性,又加速了成本下降与技术迭代,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独特优势。

  政策支持与牌照发放带来商业化进程加速与产业生态重构

  中国星网高频次发射的另一重要支撑是国家政策与牌照发放的加速推进。2025年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向中国星网、三大运营商及上海垣信等企业发放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牌照(A13-1卫星移动通信),预计2026年上半年正式运营。这一政策突破,标志着中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关键一步,将推动产业链从"制造-发射"向"运营-服务"延伸。

  政策层面,工信部提出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这一目标将通过分阶段实施实现:2025年底推出商用终端,2026年实现应急通信覆盖偏远地区,2027年扩展至大众市场(套餐价50-100元/月)。同时,地方政策协同发力,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发射场建设等支持商业航天,如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获地方政府投资,成都建设可复用火箭基地。

  政策支持与牌照发放的叠加效应,正在重构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一方面,国家队主导重大工程(如长征系列火箭年发射量40次),保障频轨资源安全;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为大规模组网提供支撑。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既确保了国家战略安全,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为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星网加速组网的深层逻辑

  中国星网高频次发射的深层逻辑在于应对国际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的战略布局。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已进入"万星竞逐"时代,美国SpaceX的"星链"星座已部署超过6000颗卫星,亚马逊"柯伊伯计划"加速发射。面对这一竞争态势,中国星网作为国家战略性工程,必须加速推进GW星座(规划1.3万颗)的部署,以抢占宝贵的频轨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系统提出申请后7年内需完成10%部署,否则将收回频谱和卫星轨道空间等资源。按照这一规则,中国星网需在2029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完成全部1.3万颗部署。截至2025年8月,中国星网实际已发射的卫星数量还不到规划总量的1%,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高频次发射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星网的战略选择,通过加速组网抢占先机,为后续大规模部署奠定基础。

  风险提示:

  技术验证不及预期;高发射频率下技术风险累积与资本结构失衡对产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冲击;产业链分化风险上升;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性;政策调整风险。


国信证券 李聪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