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先看反弹 再论反击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9-15 09:22:20 评论:0
  9月3日以来,长端利率连续六日呈现加速上行的状态,9月 10日,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双双突破关键点位,最高触及 1.83%、2.11%。从定价内容来看,债市受到三重冲击,一是月初超预期收敛的资金面;二是权益行情具备较强韧性,市场风险偏好迟迟难以回落;三是调整市中机构天然的赎回力量,叠加公募销售费率新规带来额外冲击。

      央行投放落位,税期资金波幅或有限

      月初的资金波动或是多个小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是季末月,银行天然有完成指标的诉求,存单发行进度偏慢(9 月以来存单净融资为-1314亿元),可能会影响银行融出意愿;二是市场预期6M 买断式可能会缩量续作,或加重了银行的防御情绪;三是债市行情比较脆弱,银行尤其是中小行,再度成为二级市场重要的承接力量,也会消耗一定资金。整体来看,资金宽松的根基或尚未被动摇,央行短期、中期的呵护性投放陆续投放到位后,税期资金或不至于出现较大幅度的扰动。

      而近期股市热度较高,部分存款通过银证转账形势流入证券账户,是否会对资金面产生额外的影响?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居民或企业投资股票的过程,主要是将一般性存款转变成证券账户上的非银存款;倘若涉及上市打新,结果则是转化为新上市公司的企业存款。理论上,由于非银存款无需缴准,存款搬家入市对资金面可能还有正向作用。

      财政靠前发力,并非跨年腾挪

      12 日财政部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提前下达部分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市场有部分声音猜想,2026 年地方债的部分额度,是否会腾挪至今年四季度提前发行。

      从理论上来看,地方债提前批以及2 万亿元的化债专项债跨年发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地方债的发行、资金的募集和使用都需要纳入对应财政年度的预算管理体系。债券资金的使用与预算年度紧密挂钩,跨日历年度发行下一财年的债券,在现行法律和预算管理框架下或存在障碍。因此,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地方政府债提前批跨年发行的先例。

      会议上提出的“财政靠前发力”,或旨在强调新一年度开启后,财政政策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落地见效,核心在于提升执行效率,而非改变法定的预算年度框架。提前批额度的下达,意味着明年第一季度开启大规模发行,而如果没有提前批,地方债的发行一般要在3 月之后放量。

      利率趋势下行,需更强信号作为支撑

      往后看,依然存在不确定的是股市行情和机构行为。如果股市缓慢上涨状态延续,风险偏好对于债市行情的压制或边际转弱。机构行为层面,在债市收益率调整至高位之后,不少银行、保险等负债端较为稳定的机构,开启了久期品种的“捡漏”行为,或说明当前的利率点位对于配置盘而言,已具备一定的保护属性。

      不过,趋势性的下行行情,可能需要更强的信号作为支撑。在“央行买债”等强力政策真正落地以前,银行配置账户的兑现需求或依然存在。

      前三季度收益安全垫较薄的背景下,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同时依然面临年报利润指标的压力,利率下行之后保收益的诉求可能依然较强。1 0年国债1.75%、1.70%,都可能是比较明显的兑现点位。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久期还在压降的过程中,灵敏口径下的利率债基久期中枢已降至3.85 年,相较9 月末的4.0 年左右风险有所缓解,但距离年内低点3.3 年的防守点位尚有一定距离。目前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利率型产品久期在5 年及以上水平,倘若债市再有波折,这部分机构可能仍有“剁券”需要。当利率债基久期中枢降至3.50 年之下后,市场可能才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安全状态。

      因而对债市来说,短期市场情绪缓和,可尝试小仓位的久期交易,博弈长端修复的这段行情,大仓位可能仍需依靠票息、杠杆策略来博取收益。从性价比的视角来看,5 年内政金债曲线均具备较为陡峭的斜率,适合作为防御性仓位的选择,而对于进攻性的久期品种,10 年和30 年性价比均较高,可优先考虑流动性更优的品种。

      接下来打破债市僵局的变量,或是央行重启买债。相比降准降息等“一次性呵护”,可持续执行的央行买债落地,或是债市更大的利好,更容易推动利率重回下行通道。不过央行买债落地的时间点依旧难以判断,以此为信号做右侧大仓位操作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09-1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