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25Q3理财规模平稳增长,估值整改压力下资产端配置更审慎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10-27 14:54:31 评论:0

  事件: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

  点评:

  产品端:理财规模平稳增长,混合类、封闭式产品占比小幅提升,市场份额继续向理财公司集中。

  三季度理财产品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尽管三季度债市波动对理财收益表现有所拖累,但在居民存款到期再配置的资金流入下,理财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5Q3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规模32.13万亿,同比增加9.42%,较年初增加2.18万亿;25Q3单季新增1.46万亿。产品结构总体稳定:从投资性质来看,25Q3末混合类产品占比较年初上升0.15pct至2.58%,固收类产品占比较年初下降0.19pct至97.14%;从运作模式来看,25Q3末封闭式理财占比较年初上升0.22pct至19.42%,开放式产品占比80.58%。

  产品收益率:在估值整改及债市震荡下,理财收益率环比下行。自去年12月监管明确禁止理财公司通过收盘价调整、平滑估值或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来平滑净值波动以来,银行理财估值整改工作稳步推进,叠加今年债市行情震荡,理财收益率下行压力加大。根据普益标准报告,截至25Q3末,存续开放式固收理财(不含现金管理类)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值为2.61%,环比+5bp;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37%,环比-13bp;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值为2.69%,环比-28bp。三季度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54%,环比下跌21bp,落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28bp;到期封闭式固收类理财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73%,环比下跌19bp,落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12bp。

  理财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未持牌银行预计逐步退出自营理财、转向代销。目前我国理财公司共32家,2024年以来监管收紧理财公司牌照、未新增发放,中小银行获批难度较大。未持牌银行的理财份额不断转移至理财公司。截至25Q3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91.13%,较年初提升3pct。预计未来多数未持牌城农商行将逐步退出自营理财业务,转向产品代销。

  资产配置端:估值整改压力下,出于降低净值波动考虑,理财资产配置更加审慎。三季度理财配置现金及存款占比上升,债券、同业存单占比下降。

  从理财资金配置情况看,截至25Q3末,银行理财投资资产余额34.33万亿,同比增长8.53%;杠杆率106.65%,较去年同期降低0.84pct。理财资产配置前三的资产分别是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0.4%、27.5%、13.1%。其中,债券、同业存单占比环比二季度末下降1.4pct、0.7pct;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环比提高2.7pct。另外,今年理财配置公募基金占比整体有所提升,25Q3末占比3.9%,较年初提高1pct;但环比下降0.3pct。

  后续展望

  (1)居民“存款搬家”有望支撑理财规模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存款利率下行至低位,居民面临前期高利率存款到期再配置选择。考虑这部分客户的整体风险偏好较低,预计更多配置到低波动的理财等安全性和流动性更优的产品。此外,随着理财公司逐步完成估值整改,真正意义上实现净值化转型,理财低波、资金稳定性面临一定挑战。

  (2)基金销售新规征求意见稿若正式落地,可能引发理财短期赎回债基。过往理财配置债基主要出于流动性管理需求,平均持有期较短。而基金销售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主要方向是通过短期高赎回费,抑制机构频繁申赎、将债基作为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行为。如果征求意见稿正式落地,短期可能引发理财赎回债基。中长期看,理财对公募基金的诉求将逐渐从流动性管理转变为收益增厚。

  投资建议:随着中期分红逐步展开,以及充分调整后银行股息吸引力持续提升,长期资金布局有望带来资金面支撑。同时,在息差阶段企稳、中收延续改善下,银行基本面具有较强韧性。看好四季度市场风格再平衡下,银行板块估值修复行情。

  风险提示:债市波动压力超预期,理财估值整改超预期,市场风险偏好变化超预期。


东兴证券 林瑾璐,田馨宇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