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级玻璃纤维行业迎来需求爆发期,未来增量值得期待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硼、氧化钠等。玻璃纤维因其具有质轻、比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电绝缘性能好、耐热不燃烧、抗腐蚀不易变形等特点,被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化工、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目前玻纤产业已形成包括原料、纤维、制品、玻纤复合材料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电子级玻璃纤维(电子纱)是一种纤维直径9微米及以下、低捻度的纺织用纱,主要应用于覆铜板基材的各种型号玻璃纤维布的织造。根据单丝直径的不同,电子纱又可分为粗纱(直径9微米)、细纱(直径5-7微米)、超细纱(直径5微米)、极细纱(4-4.5微米)等类型。电子纱经过整经、上浆、编织和退浆等工艺处理后可制成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电子布)。以电子布等作增强材料,浸以树脂,单面或双面覆以铜箔,经热压可制成覆铜板,最终应用于印制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形成完整的“电子纱—电子布—覆铜板(CCL)—印制电路板(PCB)”产业链。
根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玻璃纤维纱总产量达到756万吨,2020年至2025年玻璃纤维纱产量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玻璃纤维下游应用市场规模仍具备长期成长性。
2024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总量首度突破200万吨,达到202.2万吨,同比增长12.5%;出口金额27.9亿美元,同比增长4.9%。此外,我国玻纤企业所属海外生产基地2024年共实现玻璃纤维纱总产量66.4万吨,同比增长8.5%。近年来,国际局势紧张,地缘冲突加剧,导致欧美等地能源资源成本快速上涨,国内则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持续进步,不断提升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2024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总量再创新低,仅为10.3万吨,与去年同比下降12.0%。尽管如此,全年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总金额仍达到9.0亿美元,同比上升18.4%。反映出国内在部分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电子用领域中,2024年我国电子纱总产量80.9万吨,2020年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在电脑、手机、家电等电子消费市场回暖及AI、5G、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化技术普及推动下,电子纱需求稳步增长且产能调控与产品结构优化持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增长2.7%,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同比增长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同比增长12.3%,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电脑、手机、家电等电子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带动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AI、5G及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新一代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普及,尤其在高导热、轻薄化等高端应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逐步推动电子用玻纤及制品产能有序调控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市场分析和咨询公司VerifiedMarketReports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低介电电子纱市场规模为15亿美元,2033年将达到32亿美元。按地区划分,亚太地区市场占比40%,北美市场占比25%,欧洲市场占比20%,拉丁美洲市场占比10%,中东和非洲市场占比5%,其中亚太地区也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