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解读:潮涌海南岛 拥抱自贸港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11-04 14:35:41
							评论:0
						
					
																								
						
						  事项: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2025 年10 月27日下午,“企航”行动之“上市公司海南行”招商大会暨签约仪式在海口举行,共话自贸港建设,共商合作新机遇。
解读: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迎来其最重要的里程碑——2025 年全岛封关运作。封关运作将是海南投资逻辑的分水岭,标志着以离岛免税为代表的主题的第一次浪潮趋于平稳,而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和国际贸易为核心的“产业重构”的第二次浪潮正蓄势待发。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一方面旅游客流维持高位,另一方面免税销售承压,这种结构性分化印证了这一转型。与此同时,重点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正以远超GDP 的增速(分别为9.1%和22.8%)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展望未来,投资海南的主题从关注B2C 消费转向关注B2B 产业升级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我们重点关注三大核心投资逻辑:(1)现代物流与贸易服务:基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和“加工增值”免税规则,海南作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亚洲新枢纽”地位将得以确立;(2)高新技术与绿色能源:“15%所得税”的引力正沿着《2024 年鼓励类产业目录》精准引导资本流向航天、深海、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超越免税的“旅游+”:高附加值的医疗、会展、飞机维修(MRO)和国际教育等“工业级”服务业将接棒成为新的增长点。
1.政策蓝图的演进——从“试验田”到2025“封关”在即1.1 顶层设计的里程碑:2020《总体方案》奠定“境内关外”基石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不是现有自贸区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制度重构。2020 年6 月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指导海南建设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海南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总体方案》的核心是确立了分阶段的建设目标,即到2025 年实现“全岛封关运作”,到2035 年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制度。其中,2025 年的“全岛封关运作”是整个蓝图中最关键、最具标志性的节点工程。
1.2 核心机制详解:“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新格局“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理解海南自贸港所有投资机会的核心运行机制。这一制度设计旨在实现贸易和投资的高度自由化与便利化。“一线”放开指海南自贸港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管理。货物在此间自由进出,“零关税”是其最大特征。目前,“零关税”政策已通过三张清单(原辅料、交通工具、自用生产设备)逐步落地,为企业大幅降低了进口成本。“二线”管住指海南自贸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管理。
这并非一道物理“硬隔离”,而是一套精准的监管制度。
真正的机遇在于“二线”的增值免关税政策。鼓励类产业企业在海南岛内使用“零关税”进口料件生产加工,若实现的“加工增值”达到一定比例,其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时将免征进口关税。这一制度安排是海南区别于香港等纯粹转口贸易港的核心,它极大地激励了制造业和加工业向海南聚集,旨在构建一个有实体支撑的产业生态,而非简单的“通道经济”。与此同时,配套的反走私条例也为这一高水平开放提供了必要的风险防控保障。
1.3 “15+15+零关税”:解构海南自贸港的全球顶级税制竞争力如果说“封关”是制度框架,那么“15+15+零关税”就是吸引资本和人才的基石。这一组合拳构成了海南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税制优势。
“零关税”的政策红利已在B 端显现。自“零关税”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5 年4 月,海南已累计进口相关货物224.1 亿元,为超过500 家企业减免税款42.8 亿元。这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可量化的成本节约。
“15%企业所得税”是产业转型的“藏宝图”。对注册在海南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关键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 年本)》。深入分析这份目录可以发现,海南的战略意图高度聚焦于高附加值和战略新兴产业,远非旅游业所能概括。例如,目录中新增了大量高精尖条目,包括:航空飞行器、发动机的维修与制造;商业航天发射及卫星测控服务;深远海养殖及装备;深远海搜救打捞技术;8 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氢能投资运营;元宇宙技术研发;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以及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服务等。这份目录清晰地指明了资本的流向,为这些特定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相较于内地25%税率的持久利润优势。
“15%个人所得税”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压舱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这一政策是实现“15%企业所得税”目标的赋能条件。数据显示,自2018 年以来,海南在六年间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超过70 万人。这证明了海南吸引人才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为上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1.4 海南自贸港关键政策演进与行业机遇梳理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政策演进与投资机遇的联系,我们梳理了以下关键节点:
2. 数据深潜——从高增长表象中挖掘结构性机遇2.1 “开放”的量化:外贸与FDI 数据验证全球资本“精准投票”海南的开放承诺正在被强劲的数据所验证,全球资本和商品正加速流入。在外贸方面,自2018 年自贸港建设启动以来的七年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达1.17 万亿元人民币,较上一个七年增长了99%。
更具说服力的是增速对比:海南外贸年均增速高达21.7%,远快于同期全国15 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一。结构上,民营企业已连续5 年成为海南最大外贸主体,占比从21.3%提升至49.1%,显示出市场内生动力的强劲。这一增长与“零关税”政策的赋能密不可分。
在吸引外资(FDI)方面,“聪明钱”正在抢先布局。过去五年(2020-2025 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累计1025 亿元,年均增长14.6%。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先行指标是,同期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到8098 家,年均增速高达43.7%。新设企业数量的增速(43.7%)远超FDI 金额的增速(14.6%),这表明大量中小型、高成长性的外资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和科技企业)正在“抢滩登陆”,它们在2025 年“封关”前先行建立运营主体,以期在未来制度红利释放时抢占先机。
2.2 “产业升级”的实证:重点园区与医疗特区揭示新增长引擎如果说免税是“旧故事”,那么重点园区和特定产业的快速增长就是正在发生的“新故事”。2025 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2%,比全省平均增速快4.1 个百分点。
拉动增长的主力不再是传统产业,而是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144.45 亿元,同比增长9.1%)、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2.8%)、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这些新产业的增速,与2024年全省GDP3.7%的增长率相比,形成了鲜明反差。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南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真实的、由政策(特别是15%CIT)引导的积极转型。
3. 结论与主题投资逻辑——布局“封关”后的产业新浪潮3.1 2025“封关”是分水岭,投资逻辑从“消费套利”转向“产业重构”2025 年的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投资叙事的根本转折点。以离岛免税为代表的、易受外部竞争(如出境游复苏)和宏观消费周期影响的B2C 的机会正趋于平庸化。真正的、更持久的、规模更宏大的投资机遇在于“封关”解锁的B2B 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投资者的视野必须从关注游客的“购物车”转向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产业转移图”。
3.2 新“亚洲枢纽”——“零关税”与“加工增值”驱动的现代物流与贸易服务这是对“封关”核心制度(“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最直接的投资。封关后,海南将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加工基地”和“物流枢纽”。其商业模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复合优势”:企业可以从东盟零关税(“一线放开”)进口原材料,在海南的产业园区内(享受15%所得税)进行加工制造,只要满足加工增值要求,产品即可免关税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二线管住”)。这一模式对任何希望整合亚洲供应链并服务中国大市场的企业都具有巨大吸引力,重点领域逻辑如下:
(1)港口与机场运营:作为货物进出“一线”和“二线”的物理门户,其吞吐量将迎来长期且稳定的结构性增长。(2)保税仓储与物流:“零关税”进口商品的存储、分拨、转运等配套服务需求将激增。(3)加工组装制造:能够充分利用“加工增值”政策的行业,特别是《鼓励目录》中提及的食品深加工(如第7 条)、生物医药(如第35 条)、电子产品组装等。(4)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包括航运金融、保险、仲裁、船舶管理(如第115 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这是海南对标中国香港、新加坡的重要领域。
3.3 投资逻辑:15%税率的真正引力——高新技术与绿色能源的“价值洼地”这是海南自贸港的长期“买入并持有”逻辑。“15%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70 万人才引进”7 共同构筑了一个对高价值产业的“引力场”。《2024 年鼓励类产业目录》就是这个引力场的作用蓝图,而重点园区(Q1 高新产业+9.1%)的数据则证明了引力已经生效。
展望未来,重点投资领域逻辑围绕“望天”、“探海”、“绿色”、“赋能”四个方向来布局:(1)空天产业(“望天”):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场,重点关注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第129 条)、卫星数据应用,以及受益于“零关税”航材的飞机维修(MRO)产业(第32 条)。(2)海洋产业(“探海”):发挥海南的独特地理优势,关注深远海养殖装备(第5 条)、海洋信息服务(第128 条)和海洋资源勘探技术。
(3)绿色能源(“绿色”):契合国家“双碳”目标,重点关注海上风电技术(第38 条)、新型储能(第40 条)以及氢能、LNG 的储运和交易应用(第149 条)。(4)数字经济(“赋能”):关注跨境数据流动服务、数据资产交易(第103 条)、元宇宙和数字创意产业(第95、104 条)。
3.4 超越免税——“旅游+”产业的工业级机遇这是对“旅游悖论”(游客多但免税弱)的正面回应。游客流量是海南的宝贵资产,但变现方式必须升级。
博鳌乐城等成功案例证明,通过“政策开放”嫁接“旅游流量”,可以创造出高壁垒、高增长的“工业级”服务业。
重点领域逻辑包含医疗健康、工业旅游、国际教育与会展、文化贸易四个领域。(1)医疗健康:在博鳌模式基础上,从治疗拓展到高端体检、康养、以及生物医药CRO(合同研究组织)(第139 条)等研发服务。(2)工业旅游(MRO):利用“零关税”零部件和航权开放,大力发展飞机和豪华游艇的维修、保养、翻新业务(第11、32 条)。这类业务吸引的是高净值机组或船员的长期驻留,其单位消费远超普通游客。(3)国际教育与会展:吸引国际知名高校设立分校(第153 条),以及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第120 条),将商务和教育流量转化为新的旅游增长点。(4)文化贸易:利用“零关税”和“封关”后的保税展示,发展国际艺术品的拍卖、展示和交易(第166 条)。
风险提示: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的市场竞争风险,免税业务已面临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而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也将面临来自新加坡及东盟成熟经济体的竞争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开 日期:2025-11-04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2025 年10 月27日下午,“企航”行动之“上市公司海南行”招商大会暨签约仪式在海口举行,共话自贸港建设,共商合作新机遇。
解读: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迎来其最重要的里程碑——2025 年全岛封关运作。封关运作将是海南投资逻辑的分水岭,标志着以离岛免税为代表的主题的第一次浪潮趋于平稳,而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和国际贸易为核心的“产业重构”的第二次浪潮正蓄势待发。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一方面旅游客流维持高位,另一方面免税销售承压,这种结构性分化印证了这一转型。与此同时,重点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正以远超GDP 的增速(分别为9.1%和22.8%)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展望未来,投资海南的主题从关注B2C 消费转向关注B2B 产业升级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我们重点关注三大核心投资逻辑:(1)现代物流与贸易服务:基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和“加工增值”免税规则,海南作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亚洲新枢纽”地位将得以确立;(2)高新技术与绿色能源:“15%所得税”的引力正沿着《2024 年鼓励类产业目录》精准引导资本流向航天、深海、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超越免税的“旅游+”:高附加值的医疗、会展、飞机维修(MRO)和国际教育等“工业级”服务业将接棒成为新的增长点。
1.政策蓝图的演进——从“试验田”到2025“封关”在即1.1 顶层设计的里程碑:2020《总体方案》奠定“境内关外”基石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不是现有自贸区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制度重构。2020 年6 月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指导海南建设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海南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总体方案》的核心是确立了分阶段的建设目标,即到2025 年实现“全岛封关运作”,到2035 年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制度。其中,2025 年的“全岛封关运作”是整个蓝图中最关键、最具标志性的节点工程。
1.2 核心机制详解:“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新格局“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理解海南自贸港所有投资机会的核心运行机制。这一制度设计旨在实现贸易和投资的高度自由化与便利化。“一线”放开指海南自贸港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管理。货物在此间自由进出,“零关税”是其最大特征。目前,“零关税”政策已通过三张清单(原辅料、交通工具、自用生产设备)逐步落地,为企业大幅降低了进口成本。“二线”管住指海南自贸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管理。
这并非一道物理“硬隔离”,而是一套精准的监管制度。
真正的机遇在于“二线”的增值免关税政策。鼓励类产业企业在海南岛内使用“零关税”进口料件生产加工,若实现的“加工增值”达到一定比例,其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时将免征进口关税。这一制度安排是海南区别于香港等纯粹转口贸易港的核心,它极大地激励了制造业和加工业向海南聚集,旨在构建一个有实体支撑的产业生态,而非简单的“通道经济”。与此同时,配套的反走私条例也为这一高水平开放提供了必要的风险防控保障。
1.3 “15+15+零关税”:解构海南自贸港的全球顶级税制竞争力如果说“封关”是制度框架,那么“15+15+零关税”就是吸引资本和人才的基石。这一组合拳构成了海南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税制优势。
“零关税”的政策红利已在B 端显现。自“零关税”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5 年4 月,海南已累计进口相关货物224.1 亿元,为超过500 家企业减免税款42.8 亿元。这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可量化的成本节约。
“15%企业所得税”是产业转型的“藏宝图”。对注册在海南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关键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 年本)》。深入分析这份目录可以发现,海南的战略意图高度聚焦于高附加值和战略新兴产业,远非旅游业所能概括。例如,目录中新增了大量高精尖条目,包括:航空飞行器、发动机的维修与制造;商业航天发射及卫星测控服务;深远海养殖及装备;深远海搜救打捞技术;8 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氢能投资运营;元宇宙技术研发;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以及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服务等。这份目录清晰地指明了资本的流向,为这些特定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相较于内地25%税率的持久利润优势。
“15%个人所得税”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压舱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这一政策是实现“15%企业所得税”目标的赋能条件。数据显示,自2018 年以来,海南在六年间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超过70 万人。这证明了海南吸引人才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为上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1.4 海南自贸港关键政策演进与行业机遇梳理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政策演进与投资机遇的联系,我们梳理了以下关键节点:
2. 数据深潜——从高增长表象中挖掘结构性机遇2.1 “开放”的量化:外贸与FDI 数据验证全球资本“精准投票”海南的开放承诺正在被强劲的数据所验证,全球资本和商品正加速流入。在外贸方面,自2018 年自贸港建设启动以来的七年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达1.17 万亿元人民币,较上一个七年增长了99%。
更具说服力的是增速对比:海南外贸年均增速高达21.7%,远快于同期全国15 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一。结构上,民营企业已连续5 年成为海南最大外贸主体,占比从21.3%提升至49.1%,显示出市场内生动力的强劲。这一增长与“零关税”政策的赋能密不可分。
在吸引外资(FDI)方面,“聪明钱”正在抢先布局。过去五年(2020-2025 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累计1025 亿元,年均增长14.6%。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先行指标是,同期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到8098 家,年均增速高达43.7%。新设企业数量的增速(43.7%)远超FDI 金额的增速(14.6%),这表明大量中小型、高成长性的外资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和科技企业)正在“抢滩登陆”,它们在2025 年“封关”前先行建立运营主体,以期在未来制度红利释放时抢占先机。
2.2 “产业升级”的实证:重点园区与医疗特区揭示新增长引擎如果说免税是“旧故事”,那么重点园区和特定产业的快速增长就是正在发生的“新故事”。2025 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2%,比全省平均增速快4.1 个百分点。
拉动增长的主力不再是传统产业,而是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144.45 亿元,同比增长9.1%)、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2.8%)、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这些新产业的增速,与2024年全省GDP3.7%的增长率相比,形成了鲜明反差。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南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真实的、由政策(特别是15%CIT)引导的积极转型。
3. 结论与主题投资逻辑——布局“封关”后的产业新浪潮3.1 2025“封关”是分水岭,投资逻辑从“消费套利”转向“产业重构”2025 年的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投资叙事的根本转折点。以离岛免税为代表的、易受外部竞争(如出境游复苏)和宏观消费周期影响的B2C 的机会正趋于平庸化。真正的、更持久的、规模更宏大的投资机遇在于“封关”解锁的B2B 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投资者的视野必须从关注游客的“购物车”转向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产业转移图”。
3.2 新“亚洲枢纽”——“零关税”与“加工增值”驱动的现代物流与贸易服务这是对“封关”核心制度(“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最直接的投资。封关后,海南将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加工基地”和“物流枢纽”。其商业模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复合优势”:企业可以从东盟零关税(“一线放开”)进口原材料,在海南的产业园区内(享受15%所得税)进行加工制造,只要满足加工增值要求,产品即可免关税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二线管住”)。这一模式对任何希望整合亚洲供应链并服务中国大市场的企业都具有巨大吸引力,重点领域逻辑如下:
(1)港口与机场运营:作为货物进出“一线”和“二线”的物理门户,其吞吐量将迎来长期且稳定的结构性增长。(2)保税仓储与物流:“零关税”进口商品的存储、分拨、转运等配套服务需求将激增。(3)加工组装制造:能够充分利用“加工增值”政策的行业,特别是《鼓励目录》中提及的食品深加工(如第7 条)、生物医药(如第35 条)、电子产品组装等。(4)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包括航运金融、保险、仲裁、船舶管理(如第115 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这是海南对标中国香港、新加坡的重要领域。
3.3 投资逻辑:15%税率的真正引力——高新技术与绿色能源的“价值洼地”这是海南自贸港的长期“买入并持有”逻辑。“15%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70 万人才引进”7 共同构筑了一个对高价值产业的“引力场”。《2024 年鼓励类产业目录》就是这个引力场的作用蓝图,而重点园区(Q1 高新产业+9.1%)的数据则证明了引力已经生效。
展望未来,重点投资领域逻辑围绕“望天”、“探海”、“绿色”、“赋能”四个方向来布局:(1)空天产业(“望天”):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场,重点关注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第129 条)、卫星数据应用,以及受益于“零关税”航材的飞机维修(MRO)产业(第32 条)。(2)海洋产业(“探海”):发挥海南的独特地理优势,关注深远海养殖装备(第5 条)、海洋信息服务(第128 条)和海洋资源勘探技术。
(3)绿色能源(“绿色”):契合国家“双碳”目标,重点关注海上风电技术(第38 条)、新型储能(第40 条)以及氢能、LNG 的储运和交易应用(第149 条)。(4)数字经济(“赋能”):关注跨境数据流动服务、数据资产交易(第103 条)、元宇宙和数字创意产业(第95、104 条)。
3.4 超越免税——“旅游+”产业的工业级机遇这是对“旅游悖论”(游客多但免税弱)的正面回应。游客流量是海南的宝贵资产,但变现方式必须升级。
博鳌乐城等成功案例证明,通过“政策开放”嫁接“旅游流量”,可以创造出高壁垒、高增长的“工业级”服务业。
重点领域逻辑包含医疗健康、工业旅游、国际教育与会展、文化贸易四个领域。(1)医疗健康:在博鳌模式基础上,从治疗拓展到高端体检、康养、以及生物医药CRO(合同研究组织)(第139 条)等研发服务。(2)工业旅游(MRO):利用“零关税”零部件和航权开放,大力发展飞机和豪华游艇的维修、保养、翻新业务(第11、32 条)。这类业务吸引的是高净值机组或船员的长期驻留,其单位消费远超普通游客。(3)国际教育与会展:吸引国际知名高校设立分校(第153 条),以及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第120 条),将商务和教育流量转化为新的旅游增长点。(4)文化贸易:利用“零关税”和“封关”后的保税展示,发展国际艺术品的拍卖、展示和交易(第166 条)。
风险提示: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的市场竞争风险,免税业务已面临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而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也将面临来自新加坡及东盟成熟经济体的竞争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开 日期:2025-11-0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