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水泥行业展望:需求维持偏弱,供给预期优化

股票资讯 阅读:34 2025-02-12 22:51:49 评论:0

  摘要

  2024年,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叠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水泥行业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提振,国内水泥价格全年呈现“低位徘徊、震荡回升”的走势,前三季度行业盈利情况同比明显下滑,但盈利情况较上半年有所修复。展望2025年,在水泥行业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错峰生产的预期下,水泥价格水平或受供给优化将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修复,盈利状况或较2024年有所好转,但由于需求预计仍将维持偏弱态势,水泥价格反弹动力有限,结合成本端或难有明显改善,行业盈利状况保持谨慎预期。

  正文

  一、行业政策

  2023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出台促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节能降碳和产能置换成为影响水泥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2023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出台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其中,节能降碳和产能置换成为影响水泥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节能降碳方面,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节能降碳成为水泥行业发展的“关键词”。2023年6月,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明确了水泥熟料领域的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为后续水泥行业节能政策的出台定下能效标准。2024年5月,发改委、工信部印发《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水泥行业节能降碳的目标,其中包括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等。此外,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水泥行业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行业低端落后产能的出清。

  产能置换方面,政策文件中反复提及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加大对过剩产能控制力度,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要求重点区域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2023年12月,发改委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其中规定了水泥行业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的技术、装备、产品等,体现了明确的节能降碳导向和数智化趋势,为水泥行业的产能置换指明方向。2024年10月,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对产能置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主位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能置换建设项目置换比例分别不低于2:1和1.5:1。位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或前三年水泥熟料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省份水泥熟料生产线开展产能置换,原则上不得从省外置换产能。政策的收紧,有助于更好限制因市场竞争而处于淘汰边缘的生产线通过产能置换变相新增实际产能,也有助于抑制行业供需关系的矛盾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转移。

  二、需求

  2024年,受下游行业调整影响,水泥行业需求整体弱势;2025年,预计需求侧整体仍将维持偏弱运行,但降幅或有所收窄。

  需求方面,水泥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其中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水泥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2024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开发投资持续疲软,叠加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的影响,水泥行业需求整体弱势。

  具体来看,房地产宽松政策基调延续,但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区间。2024年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政策分别从房地产企业融资、降低首付款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放松限购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融资方面,2024年1月,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降低首付方面,2024年9月,央行新政要求,其中包括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不低于15%。降低房贷利率方面,5年期LPR年内降幅达60BP。限购政策的放松方面,除北京、上海等城市外,全国各大城市基本已实现全面取消限购。从销售端表现来看,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到四季度有所企稳。但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存量消耗有限,新增投资仍处于深度调整区间。2025年,受政策宽松基调持续,销售端2024年年底环比改善趋势预期延续,房地产投资仍维持偏弱运行,但降幅或有所收窄。

  基建行业在政府化债背景下投资增速受限,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24年7月,财政部等六部门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从资金端看,专项债发行走势呈现“前低后高”,整体增速不高。2024年1~6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935亿元,同比下降35.09%,上半年专项债发债节奏偏缓。2024年1~11月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9,977亿元,同比小幅增长3.48%,下半年发债规模增加。2025年,预计“化债”或一定程度改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大公国际 白迪,陈杰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