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研究:特朗普“对等关税”三问三答
事件
2 月13 日,特朗普以美国面临不平等贸易为由签署了“对等贸易和关税”备忘录,最快或于4 月2 日生效。本次政策细节有待披露,但基于备忘录内容和现有条例,特朗普在后续的关税决策上仍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我们将现有线索整理简评如下。
点评
审查有何特点:范围广但“工具属性”依旧凸显我们认为本次备忘录体现出关税的“工具性”依旧凸显。一方面,本次审查范围广,除关税外还触及非关税贸易条件(汇率、市场监管、补贴等),且认定增值税为不平等税收,此外还提及汽车关税、转口贸易限制,并点名欧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问题;另一方面,本次政策也留出一定审查时间,或迫使部分国家主动谈判,如印度随后提出放宽关税并购买更多美国商品。关于本次强调的非关税壁垒,根据USTR 的2024 年最新报告,中国、欧盟、海合会、俄罗斯和印度占据较大篇幅,后续审查影响或较大。法律条款而言,关税落地可能的依据包括IEEPA、338 条款等。
对等如何体现:贸易逆差与税率差额是主要抓手从特朗普“点名”的多个案例看,贸易差额和税率差额为其“对等”诉求的重点,我们据此推断潜在的加征可能。
贸易逆差视角:1)总量上,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为中国大陆、欧盟、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但各地区逆差商品结构差异较大,无差别征收全面关税的概率较低;2)结构上,多数地区在机电和音像设备上对美有较大顺差,此外墨西哥、德国和日韩的汽车、爱尔兰的化学品、加拿大的燃料和木制品以及中国和越南的纺织品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或成为本轮重点加征对象。
税率差额视角:1)全球范围内,就最惠国税率而言,目前印度、韩国和泰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税率较高,且与美国对其商品关税差额超过5%,或为重点审查对象。
2)中国方面,经多轮关税博弈后,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上,中国或不是本轮政策的重点对象。总量上,中国对美实际有效税率为14.9%,低于美国对中国的21.9%;结构上,休闲设备与用品、食品、个人用品Ⅲ、商业服务与用品及饮料行业对美仍存在一定“超额税率”,但美国进口规模较大的商品税率差距较小,加征空间有限。
逻辑为何牵强:跨市场比较税制的做法值得商榷特朗普首提增值税,其所谓“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税率差异。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而其贸易对手国多征增值税。其中:1)税制上,二者征收环节不同,但最终均由消费者承担;2)就贸易公平性而言,单一市场下本国和进口商品适用同等税率,但在跨市场视角下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的售价差异取决于各国税率,特朗普由此认定美国商品在高增值税地区会缺乏竞争力。据此,欧盟、墨西哥、韩国和印度或受到重点关注,其中欧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较大,或面临较大压力。
风险提示:1)特朗普政策落地超预期;2)地缘政治冲突加剧;3)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