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后市场消费升级白皮书
过去30年,出口与投资曾是中国经济快车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这已是过去时:不仅这辆快车的行进速度在减缓,其动力也在悄然改变——2010年-2015年,中国私人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在不久的将来,消费就将成为新的主要动力。
这其实不难想象。以前我们还总说发达国家的民众拜金、物质、商品主义,现在,全世界买买买俱乐部最强悍的一支力量,当属中国消费者,无人能出其右。
这股势如破竹的巨大力量,顺其自然地惊动了国家决策层。2016年4月,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围绕居民消费生活最主要的十大方向,如零售、住房、汽车、旅游、健康、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从提升商品及服务质量、加强信息及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的行动方案。
财新此次与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合作推出的《中国汽车后市场消费升级调研白皮书》,正是聚焦于汽车消费领域的“升级之道”,更准确地说,是汽车后市场的消费升级。对中国家庭而言,买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养车”才更让人操心。中国汽车市场的重心,也正从汽车制造和消费,转向汽车服务。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1.94亿辆,车主常规保养年费用将近5000元,汽车后市场的整体规模,也从2015年的近8000亿,到2016年跻身了万亿俱乐部。
在上述行动方案中,第12条便是“促进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提升”,明确就汽车企业的“三包服务”和汽车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做出了规范,指出要“合理引导市场销售”。
不过事实上,有着先见之明的交通运输部,早已闻市场而动。早在2016年1月1日,由其发布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就已正式实施,针对汽车后市场行业在服务、价格和商品方面存在的乱象,进行了制约和规范,如不强制使用原厂配件、零部件统一编码国家标准、消费者可自由选择维修方等。
汽车后市场政策不断更新,逐渐步入市场规范化、信息透明化、服务多样化、竞争公平化的阶段,行业垄断、强制消费、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等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善与解决。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