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PMI数据解读:服务业复苏相对薄弱
事项:
2025 年2 月中国综合PMI 产出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0 个百分点。
平安观点:
1. 服务业的现状与建筑业的预期相对薄弱。三大行业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52.7%,去年12 月和今年2 月的运行水平较去年6-11 月明显抬升,反映财政政策加码后,建筑业景气度得到了较明显恢复。制造业PMI 生产指数自去年9 月回升,2 月创下自此以来的新高,反映制造业景气也得到有效回升。但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0%,1、2 月份均未回到去年12 月创下的高点,反映服务业可能是本轮经济回暖的薄弱环节。从预期指标来看,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处于2021 年以来的6.1%、28.5%、44.8%分位水平,服务业和建筑业预期均在去年10 月后呈现出运行中枢的有效回升,但1、2 月建筑业预期连续回落,反映建筑商对于房地产止跌回稳的信心可能仍较脆弱。
2. 制造业原材料行业初现回暖信号。制造业各分项指标多较上月改善,体现春节假期后制造业产需较快恢复,价格呈现修复。从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PPI 环比之间的相关性推断,我们预测1 月PPI 环比增速持平于上月的-0.2%,对应同比增速从上月的-2.3%回升至-2.2%。值得注意的是,2 月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指数降至2021 年以来6%分位水平;而采购量指数升至2021 年以来90%分位水平、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升至92%分位水平、大型企业PMI 也升至92%分位水平。这组较有特点的数据,反映了当前制造业原材料库存较低,企业积极采购且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快,意味着上游原材料行业(多为大型企业)的需求开始有所好转,产能利用率或将回升,进而价格回升的基础有望逐渐酝酿。
3. 非制造业投入品呈“供大于求”。2 月非制造业PMI 各分项多数回落,其上游供应也呈现出与制造业类似的特点:非制造业投入品价格指数降至2021年以来4%分位水平;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升至2021 年以来98%分位水平。这说明非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投入品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中包含譬如人力投入、制造业下游产品投入等,意味着物价水平整体回升的基础尚欠缺。建筑业中,随着投资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动工、复产,商务活动、新订单、价格相关指标均较上月回升,而业务活动预期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从上月高位回落,反映建筑行业似乎正从强预期、弱现实向二者收敛过度。服务业中,随着节后假日效应消退,各分项指标的变动方向与建筑业恰相反,服务业企业预期相对稳健。
4.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亮点在于基建和制造业,而服务业回暖程度较有限、房地产回稳的信心仍相对脆弱。尽管近期一线城市二手房、家电零售、电影票房、快递揽收量等高频数据展现出结构性亮点,AI 科技领域风头正劲,但中国经济真正企稳回升,还需要在如何解决内卷式恶性竞争、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改善民营企业家中长期信心等关键问题上持续发力。
5.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海外经济下行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