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进化论·一:供需视角看地产长周期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7-22 17:24:01
评论:0
核心观点:“房地产”是宏观经济研究绕不开的“锚”,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居民资产负债表、财政税收等领域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2021 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去地产化”阶段,房地产市场景气变化对增长、就业、税收、物价、系统性风险等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市场存在“地产见顶”的认识,也有所谓的“唯地产论”论调甚嚣尘上。24 年924 后高层提出“止跌回稳”的政策基调,我们也判断房地产市场“最悲观的阶段”已经过去、进入“见龙在田”阶段,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所改观,25 年房地产在经历了年初的小阳春后有所降温,二季度以来与地产相关的悲观叙事再度浮现,包括但不限于担心头部房企债务压力、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甚至是经济增长前景等等。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不能以“悲观叙事”就否定房地产领域的积极变化和投资机会,不破不立,风险中暗藏着变化,变化中孕育着生机,我们希望通过“地产进化论”系列报告对房地产领域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为投资者掘金“新机”。
本篇报告作为开篇,我们希望以长周期视角出发,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梳理未来存量、增量的变化。可以看到,我国房地产供给端的“绝对增量”高峰已经过去,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居民城镇住房也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和“够不够宽敞”的改善阶段。需求端,在总量“承压”的背景下,也仍有结构性的机会,一是市民化和城镇化率提升带来增量需求;二是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提升,意味着养老住房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三是房地产领域也呈现出“品质消费时代”特征,在主力购房人群规模边际下降的背景下,高品质的“好房子”需求显著提升,这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存量供给淘汰出清”并催生各类“更新”需求。
一、地产供给
增量视角:在供给端,我们认为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切入点就是“户均住宅套数”或“套户比”这一指标:我们测算发现,在城镇家庭户口径下,2020 年商品住宅套户比达到0.63、住宅套户比达到1.06(首次突破1)。进一步,截至2023 年,商品住宅套户比达到0.70、住宅套户比达到1.17。此外,考虑到“户均住宅套数”这一指标仍无官方口径披露,我们的测算值仅为一个简单的参考,人口普查中的“人均住房间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则是另两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长周期指标。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人均住房间数达到 1.0 间/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位城镇居民已基本拥有一个独立房间,居住分隔水平相较20 年前提升了约3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在同步扩大,到2020 年已经增长至 38.62 平方米/人,二十年累计增长超过70%。
存量视角:从增量层面出发,我们认为“人均住宅新开工套数”是供给层面最直观的增量信号,也是对存量供给视角的重要补充,它决定了未来1-3 年可供入市的新房供给节奏。从历史数据看,我国每千人的人均住宅新开工套数经历了典型的“快速放量-阶段性见顶-有序回落”三个阶段。到 2023 年,全国千人新开工套数已降至约 4.9 套,2024 年进一步回落至 3.8 套;城镇人口口径同样从高点大幅回落到 2023 年的 7.5 套左右,2024 年降至 5.7 套/千人左右。换言之,我国房地产供给端的“绝对增量”高峰已经过去,开发节奏正与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红利的边际收窄相适应,新增供给趋于理性。
二、地产需求
地产需求拆分:从长期视角看,房地产的需求亦可以分为存量与增量两大层面,我们认为在结构上可进一步拆解为四大主要来源:1)一是城镇化带来的新增购房需求,主要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形成;2)二是城镇主力购房人群的刚性与改善性需求,核心集中在25-44 岁人群,其中25-34 岁年龄段以首套购房为主,35-44岁人群则以改善性换房为主;3)三是养老住房需求,主要对应老龄人口规模增加所带来的以房换房或适老化改善需求;4)四是投机性购房需求,通常在房价预期持续上涨阶段出现,对市场热度有显著放大效应。
存量视角:
1)从存量角度看,城镇化是过去二十年推动中国住房需求增长的最大变量之一,累计带来数亿农民进城落户、购房、安居的需求。而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已明显接近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线,但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
2)在城镇化进程逐步迈入高位平台期的同时,另一项与住房需求息息相关的人口结构变量,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即适龄购房人口群体的演变;
3)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5%,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趋势上看,预计老龄人口占比仍将持续上升,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相关的居住需求将逐步上升为住房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4)投机性需求的存量部分,往往体现在房价预期带来的多套房持有行为和“囤房”现象。在过去房价持续上涨的周期中,部分家庭或机构投资者积累了多套住房,形成了对存量市场的额外“供给约束”。
增量视角:
对四类住房需求的展望:
1)从整体上看,当前来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近65%,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中西部地区和部分城市群外围的农村安居落户仍在继续,这背后会带来两种增量购房需求:一是市民化;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继续提升所带来的阶段性购房需求;从结构上看,“城镇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
2)25-44 岁人群历来是住房市场最核心的消费群体。25-34 岁以首套刚需为主,35-44 岁则以改善性换房为主。尽管适龄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净流入城市、经济活跃地区仍具备年轻人口积聚能力。此外,代际财富传承、房贷政策优化、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可能延缓购房节奏但不削弱购房意愿;
3)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推进,养老住房需求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老年人更多以“以房换房”或局部改善方式参与市场,核心诉求是改善适老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或靠近子女生活圈。未来,“银发经济”发展和养老住宅细分业态的成熟,将形成结构性增量;
4)投机性购房需求具有典型顺周期特征,过去曾在房价上涨周期推动市场升温,但当前政策导向下其影响力大幅下降。未来在“弱周期+低杠杆”背景下,投机性需求的空间将更受约束,但在市场预期转向时仍可能阶段性抬头;
5)在房地产市场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阶段,“好房子”正逐渐成为各类购房需求的重要共同指向。无论是主力购房人群的改善性需求、老年人口的养老置换,还是投机性需求,均表现出对高品质住房的高度偏好。“好房子”不仅是改善居住体验的目标,也正成为房地产需求侧的关键锚点。
风险提示:数据口径偏差;政策环境变化;内外部经济及不可控因素。 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浩/戴琨 日期:2025-07-22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不能以“悲观叙事”就否定房地产领域的积极变化和投资机会,不破不立,风险中暗藏着变化,变化中孕育着生机,我们希望通过“地产进化论”系列报告对房地产领域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为投资者掘金“新机”。
本篇报告作为开篇,我们希望以长周期视角出发,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梳理未来存量、增量的变化。可以看到,我国房地产供给端的“绝对增量”高峰已经过去,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居民城镇住房也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和“够不够宽敞”的改善阶段。需求端,在总量“承压”的背景下,也仍有结构性的机会,一是市民化和城镇化率提升带来增量需求;二是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提升,意味着养老住房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三是房地产领域也呈现出“品质消费时代”特征,在主力购房人群规模边际下降的背景下,高品质的“好房子”需求显著提升,这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存量供给淘汰出清”并催生各类“更新”需求。
一、地产供给
增量视角:在供给端,我们认为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切入点就是“户均住宅套数”或“套户比”这一指标:我们测算发现,在城镇家庭户口径下,2020 年商品住宅套户比达到0.63、住宅套户比达到1.06(首次突破1)。进一步,截至2023 年,商品住宅套户比达到0.70、住宅套户比达到1.17。此外,考虑到“户均住宅套数”这一指标仍无官方口径披露,我们的测算值仅为一个简单的参考,人口普查中的“人均住房间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则是另两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长周期指标。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人均住房间数达到 1.0 间/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位城镇居民已基本拥有一个独立房间,居住分隔水平相较20 年前提升了约3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在同步扩大,到2020 年已经增长至 38.62 平方米/人,二十年累计增长超过70%。
存量视角:从增量层面出发,我们认为“人均住宅新开工套数”是供给层面最直观的增量信号,也是对存量供给视角的重要补充,它决定了未来1-3 年可供入市的新房供给节奏。从历史数据看,我国每千人的人均住宅新开工套数经历了典型的“快速放量-阶段性见顶-有序回落”三个阶段。到 2023 年,全国千人新开工套数已降至约 4.9 套,2024 年进一步回落至 3.8 套;城镇人口口径同样从高点大幅回落到 2023 年的 7.5 套左右,2024 年降至 5.7 套/千人左右。换言之,我国房地产供给端的“绝对增量”高峰已经过去,开发节奏正与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红利的边际收窄相适应,新增供给趋于理性。
二、地产需求
地产需求拆分:从长期视角看,房地产的需求亦可以分为存量与增量两大层面,我们认为在结构上可进一步拆解为四大主要来源:1)一是城镇化带来的新增购房需求,主要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形成;2)二是城镇主力购房人群的刚性与改善性需求,核心集中在25-44 岁人群,其中25-34 岁年龄段以首套购房为主,35-44岁人群则以改善性换房为主;3)三是养老住房需求,主要对应老龄人口规模增加所带来的以房换房或适老化改善需求;4)四是投机性购房需求,通常在房价预期持续上涨阶段出现,对市场热度有显著放大效应。
存量视角:
1)从存量角度看,城镇化是过去二十年推动中国住房需求增长的最大变量之一,累计带来数亿农民进城落户、购房、安居的需求。而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已明显接近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线,但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
2)在城镇化进程逐步迈入高位平台期的同时,另一项与住房需求息息相关的人口结构变量,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即适龄购房人口群体的演变;
3)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5%,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趋势上看,预计老龄人口占比仍将持续上升,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相关的居住需求将逐步上升为住房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4)投机性需求的存量部分,往往体现在房价预期带来的多套房持有行为和“囤房”现象。在过去房价持续上涨的周期中,部分家庭或机构投资者积累了多套住房,形成了对存量市场的额外“供给约束”。
增量视角:
对四类住房需求的展望:
1)从整体上看,当前来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近65%,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中西部地区和部分城市群外围的农村安居落户仍在继续,这背后会带来两种增量购房需求:一是市民化;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继续提升所带来的阶段性购房需求;从结构上看,“城镇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
2)25-44 岁人群历来是住房市场最核心的消费群体。25-34 岁以首套刚需为主,35-44 岁则以改善性换房为主。尽管适龄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净流入城市、经济活跃地区仍具备年轻人口积聚能力。此外,代际财富传承、房贷政策优化、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可能延缓购房节奏但不削弱购房意愿;
3)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推进,养老住房需求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老年人更多以“以房换房”或局部改善方式参与市场,核心诉求是改善适老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或靠近子女生活圈。未来,“银发经济”发展和养老住宅细分业态的成熟,将形成结构性增量;
4)投机性购房需求具有典型顺周期特征,过去曾在房价上涨周期推动市场升温,但当前政策导向下其影响力大幅下降。未来在“弱周期+低杠杆”背景下,投机性需求的空间将更受约束,但在市场预期转向时仍可能阶段性抬头;
5)在房地产市场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阶段,“好房子”正逐渐成为各类购房需求的重要共同指向。无论是主力购房人群的改善性需求、老年人口的养老置换,还是投机性需求,均表现出对高品质住房的高度偏好。“好房子”不仅是改善居住体验的目标,也正成为房地产需求侧的关键锚点。
风险提示:数据口径偏差;政策环境变化;内外部经济及不可控因素。 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浩/戴琨 日期:2025-07-2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