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热点速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积极回应多方面关切
2025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延续了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报告》将GDP目标被设定为5%左右,既考虑到短周期的稳增长需要,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CPI通胀目标被设定为2%左右,在通胀偏弱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更为务实的目标,但《报告》也指出“实现这些目标很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除了稳增长之外,《报告》也指出要大力发展以大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并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稳住楼市股市”。总体而言,《报告》对短期与长期、金融与实体等方面的问题都予以积极回应,报告还指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后续我们将紧密关注各项政策的落实及其影响。
《报告》在肯定2024 年成绩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了问题和挑战,包括“关税壁垒增多”、“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等。政策方面,《报告》延续了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并且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具体目标设定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 万人以上”,皆与2024 年保持一致,既考虑到短周期的稳增长需要,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通胀方面,与往年定为3%左右不同,今年的目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在弱通胀的背景下,这个目标更为务实,但《报告》也明确指出“实现这些目标很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今年一般预算赤字率为4.0%左右(提升一个百分点赤字率对应的金额是1.6 万亿元)赤字规模5.66 万亿元、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1.3 万亿元(用于支持“两重两新”1),新增地方专项债4.4 万亿元,另新增5000 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合计新增政府债11.86 万亿元。如果不考虑补充银行资本金的5000 亿元,与增长关系比较直接的政府债较去年实际多增2.4 万亿元(其中也考虑了去年年初有2023 年末发行的增发国债结转,记5000 亿元)。此外,我们认为今年2.0 万亿元的地方特殊再融资债除了有助于缓解地方化债压力,也可能腾挪出一些财力空间来稳增长。
货币政策延续了“适度宽松”的总基调和“适时降准降息”的表述,考虑到银行购买国债与信贷投放对准备金的消耗,我们认为降准可能会比降息来得更早。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的表述,货币政策在支持股市楼市方面有更清晰的表达,明确提出要“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也明确提出“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我们认为在货币政策的配合下,房地产收储可能出现结构性的亮点,一些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的城市可能会有积极进展。
《报告》指出“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报告延续去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具体举措方面,在供给侧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改善消费环境。在需求侧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 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继续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健全社保体系,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并发放育儿补贴。
《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去库仍是主要目标。控供给方面,继续强调“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稳需求方面,强调“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海口仍有限购政策,部分城市仍有商品房限售政策。盘存量方面,报告强调“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实际上,定价是市场化收储的核心问题。报告还强调“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促融资方面,会议强调“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以做好保交房和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部长通道”采访中表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目前审批贷款超过6 万亿元,涉及已经交付和正在建设的住房超过1500 万套,今年将扩围增效、拉长白名单,配合促转型和房地产新模式构建2。
大力发展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报告》提出要继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具体方向。新兴产业方面,《报告》重点强调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与202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同。未来产业方面,《报告》重点指出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在202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新增了具身智能、6G两个新的具体方向,这两个产业与近期受关注的AI、机器人密切相关。《报告》强调了以AI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AI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我们认为AI+制造能与我国的制造业优势相结合,或将是我国AI应用的主要场景。平台经济方面,《报告》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发挥积极作用。传统产业方面,《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在支持科技创新上,《报告》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在教育体系、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出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和人才红利优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