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的启动和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机制重启,为中国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机遇。科学有序开发高质量林业碳汇,有限度地用于碳排放配额清缴抵销,有助于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协同。通过林业碳汇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也为林业碳汇开发提供了政策机遇。
不可忽视的是,在科学有序开发的基调下,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林业碳汇开发热度高于市场有效需求,造成林业碳汇不规范开发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存在认知偏差的林业碳汇开发,混淆了碳市场、可交易林业碳汇等重要概念,非但不能带来实际的减排效果,且会造成林业碳汇交易的“劣币驱逐良币”,影响林业碳汇的信用。
中国是全球最早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在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经历过诸多的挑战。林业碳汇项目不规范开发、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不足都曾经困扰过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有序发展。
在中国2030年力争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行动”和碳市场建设的背景下,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顶层设计逐渐成形,同时地方林业碳汇试点正在大量涌现。2023年重启的CCER在方法学、第三方审定与核查规则等从制度上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全国1 3个省(市)公布了促进林业碳汇行动方案,国家林草局确定的18个林业碳汇试点县(市)发布了林业碳汇行动计划。相关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预售成为常态。在试点实践中,各类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票创新试点层出不穷。从需求端看,新启动的CCER坚持额外性、真实性、唯一性和保守性的原则,且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周期长,供给有限,控排企业使用林业碳汇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市场容量不大。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标准趋严,对林业碳汇的需求量也有限。从供给端看,林业碳汇交易高质量和稳健发展依然面临认知偏差、合格土地供给有限、林地权属复杂、忽视开发成本和开发过程中数据支持不足等挑战。
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
政府主管部门:
科学评估,引导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合理定位,坚持能源结构转型优先,林业碳汇抵销为辅。
坚持“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慎重策略,预防地方林业碳汇不规范开发。
加强对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挂钩的林业碳汇交易的规范与监管,对各类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林业碳汇创新严把信用质量关。
避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过度依赖林业碳汇,应鼓励基于森林多重效益的生态产品创新研究与开发,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多种路径和选择。
建立协调机制,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林地确权和林调数据支持,确保项目所需信息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支持社区利益分配协调,确保利益相关方合理共享林业碳汇收益。
健全林业碳汇项目的治理机制和透明性,确保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决策或监督中。
林业碳汇开发方:
理性评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及时掌握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需求变化,避免盲目开发。
严格执行林业碳汇方法学和开发流程,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中,保证林业碳汇项目的真实性、唯一性、保守性和碳汇计量的准确性,确保林业碳汇项目能够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正面效益。
林业碳汇需求方:
控排履约企业优先自身减排,谨慎购买自愿
碳减排量用于抵销自身排放。
无履约义务的非控排企业为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在符合“净零排放”或“碳中和”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林业碳汇抵销碳排放的,应避免购买低质量林业碳汇项目。
确实有购买林业碳汇需求的非控排企业,优先购买有良好治理制度,并经过第三方审定核查的林业碳汇项目。
向市场和公众披露林业碳汇抵销碳排放的信息。
林业碳汇第三方机构:
审定核查机构严格审核项目文件,采用各种经验证、批准的核查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依法合规公开项目设计文件、审定核查报告,增强市场透明度与公信力。逐步建立信用体系,为优质林业碳汇项目提供更多机会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林业碳汇审定核查人员的林业专业能力建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