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深度*宏观*货币政策工具点评:临时正回购启用 资金价格或回归中性

深度*宏观*货币政策工具点评:临时正回购启用 资金价格或回归中性

宏观研究 87

深度*宏观*货币政策工具点评:临时正回购启用 资金价格或回归中性

  事件:7 月8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是潘行长6 月19 日发言内容的具体落实,自此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中的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都已开始启用,将短端和长端利率都纳入了价格型工具的控制范围内。随着资金价格波动区间进一步收窄,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可能会发生改变回归中性,长端利率存在持续震荡调整的可能性。

      利率走廊宽度收窄。潘行长在6 月19 日的表态中曾提及“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从新工具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机制本身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替代原有的利率走廊,即上限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和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新的利率走廊主要内容包括:1. 价格上,以潘行长同一场演讲提及的主要政策利率即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中枢,上限加点50bp 至2.30%,下限减点20bp 至1.60%,其中下限较原先走廊(0.35%)大幅收窄,上限与原先走廊(2.65%)接近,这意味着新的利率走廊宽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传递限制下限的信号;2. 操作方式上,期限为隔夜、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不定期操作,即主要目的是为了平抑日内资金利率大幅波动,这意味着,临时性工具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跨月、跨季或重大消息面冲击时期。

      正回购重新启用。新工具中具有强烈信号意义的变化,除了非对称上下限调整外,还有正回购的重新启用,这改变了以往市场观察短期流动性投放的方式。在央行开启逆回购日度操作后,市场倾向于关注逆回购操作量的高低,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央行往往采取连续地量操作表态,而临时正回购启用则带来了方向性的转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5 年以前正逆回购交替操作持续时间较长,正回购操作日期包括2013 年2 月至2013 年6月、2014 年2 月至2014 年11 月,逆回购操作日期包括2012 年6 月至2013 年1 月、2013 年7 月至2014 年1 月,持续时间均超过半年。而当前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可能更为灵活。

      具体到价格上来看,利率走廊下限的调整影响较大。过去利率走廊下限托底作用比较强,但距离政策利率中枢较远,实际作用有限,在2020 年上半年和2022 年下半年都很难发挥利率调控作用。而新的利率走廊下限与利率中枢加点较小,对于日内资金利率则形成了较大约束。尽管2023 年8 月以来DR001 收盘价已在下限以内运行了将近一年时间,但DR001 日内最低利率往往在1.0%-1.6%之间。政策工具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央行的态度,即不存在资金面过度宽松的基础。上限与利率中枢加点较大,且与原先走廊接近(仅相差35bp),主要仍是为了平抑跨月跨季或部分临时性冲击(如2023 年10 月31 日)。

      操作方式上来看,临时工具作用大但存在不确定性。新推出的临时正逆回购工具作为央行调控短端利率的辅助手段,这一工具解决了原先逆回购操作之外风险管控,即尾盘资金异动的问题,通过设定较窄的上下限避免了流动性不确定性。同时,在当前推出长端利率管理工具后,短端利率也进一步过渡到价格工具。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地产复苏不及预期。

机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德基/朱启兵 日期:2024-07-0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