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伴读系列(28):技术发展与AI认知
研究结论
AI 的新形式、新产品迅速发展,显著丰富了生产力工具乃至生活便利服务,但与此同时居民认知是否能够跟上技术的突破也成为新的挑战。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不乏近期调研得到的海内外最新数据。
也有文章如汪琛、孙启贵、徐飞(2023) 指出,媒体对AI 的相关报道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公众对新技术的看法与认知。作者从中国知网(CNKI)的报纸数据库采集了1469 份有关医疗AI(智慧医疗)的中文媒介报道,发现:(1)2017 年是国内医疗AI 媒介传播中重要的起步元年,就当时来看,媒介文本内容分化为两大聚类:一是医疗AI 的影像诊断开始受到社会关注,相关讨论就“医学影像”“肿瘤”“癌症”等词汇展开;二是同时也延续了2016 年之前的医疗数字化转型特征,如“精准”“基层”“分级”等;(2)最新数据(2021 年)显示,较之2020 年,有两类新进热点主题,一是“老年人”,二是“药物”(AI 药物研发是继AI 辅助诊断之后,又一获得显著进展的衍生应用),这也体现出医疗AI 的报道主题正逐步向技术的细分领域深入,并将更多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纳入关注。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AI 认知的差异也广泛存在。在YouGov(舆观)代表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RISJ)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该机构收集了2024 年3 月至4 月在阿根廷、丹麦、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六个国家开展的在线问卷调查数据(每个国家的样本量约为2000 个,采用一定方法基于年龄、性别、地区和政治倾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1)多数受访者至少听说过一些最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 ,比例在41%(阿根廷)和 61%(丹麦)之间;(2)尽管近两年存在广泛宣传与政策落地,仍然有一定公众没有听说过任何人工智能工具,比例在19%(日本)和30%(英国)之间;(3)在所有六个国家中,平均而言,55 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16%表示至少使用过一次ChatGPT,而在18-24 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56%,差距较为巨大;(4)受访者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信息(24%)和创建媒体(28%),包括创建图像(9%)、音频(3%)、视频(4%)、代码(5%)和生成文本,其中创建文本包括撰写电子邮件(9%)和论文(8%),以及用于创意写作(例如故事和诗歌)(7%)。不过多数使用者表示只是在随意游戏或实验(11%),而不是希望完成特定的现实任务。
风险提示
海外文献或海外案例的结论不契合国内实际情况的风险;?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