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粤开宏观:历届三中全会回顾:改革的逻辑与主线

粤开宏观:历届三中全会回顾:改革的逻辑与主线

宏观研究 62

  摘要

      二十届三中全会定于7 月15 日至18 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和总结改革的逻辑与主线,前瞻本届会议可能的改革重点。

      一、三中全会与改革的关系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中全会”便与“改革”紧密相连。三中全会通常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三中全会与改革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都是针对当时形势下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

      例如,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抑制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

      第二,三中全会的改革并不局限于经济改革,而是全面改革。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 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三,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之间具有延续性,持续性渐进式改革。例如,围绕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均进行了重点部署。

      第四,改革不只限于三中全会,也存在于其他会议和工作之中。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完全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大胆探索和创造性实践,由党和政府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逐步成型和推广。

      二、历届三中全会中的两大改革主线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粤开宏观:历届三中全会回顾:改革的逻辑与主线

      其一,所有制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从单一公有制  逐步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比重逐步下降,但在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中仍保持控制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出现和推广,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的融合。

      其二,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允许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关注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逐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如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视分配公平,提出促进机会公平、保障公平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其三,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破除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教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有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从完全依赖计划配置资源,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职能从直接配置资源转变为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了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知识产权市场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价格机制从完全由政府定价逐步过渡到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由市场决定价格;企业的资源配置自主权大幅提升,成为市场中的主体。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逐渐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改革目标从提高经济效率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经济治理方面,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政治治理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治理方面,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文化治理方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治理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党的建设方面,强化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法治建设方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从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对外开放方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三、二十届三中全会前瞻

      当前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预计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纲领性指导并进行科学部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首先,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能的重点有:所有制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强产权保护,增强企业活力。分  配制度方面,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放松城市户籍管理、活跃资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人口、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并按贡献参与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其次,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能的重点有:一是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和地方债务问题,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和活力。二是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善营商环境。三是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风险提示:对会议精神和改革举措理解不够深刻

机构: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罗志恒/马家进 日期:2024-07-1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