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经济数据点评:增长边际减速 政策仍有余力
研究结论
虽然累计GDP 增速与年初两会所制定的目标持平,但单季来看动能有所下滑——二季度GDP 同比录得4.7%,较一季度的5.3%下滑0.6 个百分点:(1)压力主要来自第三产业(4.2%,上季度5%,去年全年5.8%,2019 年全年7.2%),第二产业呈现更强韧性(5.6%,前值6%,去年全年4.7%,2019 年全年4.9%);(2)不过即便是工业生产,最新数据也存在一定减速,工业增加值6 月同比增长5.3%,前值5.6%,其中采矿业(4.4%,前值3.6%)、能源供应业(4.8%,前值4.3%)同比均有上行,拖累来自制造业(5.5%,前值6%)。这一变化一是来自基数,6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季调)数据显示,2015-2019 年均值为0.61%,去年同期为0.78%,即去年年中开始“强生产弱需求”格局已有凸显,对数据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财政减速、经济转型、出口动能不足(4 月以来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为7.3%、4.6%、3.8%)等因素共同导致本月环比录得0.42%,低于往年均值;(3)来自价格的压力有所减轻,二季度GDP 平减指数当季同比(初步核算)为-0.61%,好于前值-1.27%以及去年四季度的-1.43%;(4)结构调整延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 月份当月同比增长8.8%,前值10%,同样有所减速,不过相比之前一年仍然更高;分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连续3、4 个月同比站稳两位数高增。
居民消费性需求较为低迷,与收入增速降低、居住开支受限有关。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2%,前值3.7%,环比(季调)转负,录得-0.12%,使用累计增速计算的两年复合增速(剔除去年疫情防控转段后报复性消费的基数效应)为5.9%,前值6.7%,均指向需求降温。一方面,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累计同比为4.5%,上季度5.3%,弱于去年全年4.8%和2019 年全年5%,收入增长及其预期可能影响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转型也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二季度消费性支出中,居住支出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累计同比分别录得1.4%和0.1%,远低于其他分项。
基建略有改善,制造业与地产投资承压。6 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3.9%,与前值4%基本持平。分用途看,扣除PPI 之后,基建(含电力)、制造业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录得9.8%(9.1%)、11.6%(12.0%)、-8.0%(-7.7%):(1)虽然从社融的角度观察财政资金节奏偏慢的问题尚未有充分改善,但最新基建数据已有小幅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23 年增发国债1.5 万个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因此当下的加速可能源于已下达资金转换为实物工作量;(2)今年以来扣除PPI 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高增,较去年个位数增长上了一个台阶,但边际上仍有0.4 个百分点的下滑,此外设备工器具购置累计同比17.3%(前值17.5%),可能是设备更新、产业数字化、技术升级等需求的落地体现,根据“答记者问”,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3)房地产投资还在探底过程中,政策尚未传导到投资端。不过部分地区已有积极信号,如 7 月9 日上海“沪九条”出台后首次进行土拍,溢价率10%上限原则取消,最终结果显示地块之一溢价率21.18%。
如“答记者问”指出,二季度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从就业等关键指标(过去三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这一水平系2021 年年末以来的低位)来看, 尽管读数有所波动,修复逻辑并未有根本转变。展望后续,6 月财政存款同比少减2303 亿元(前值多增5264 亿元),同时政府债券发行放缓,均表明现有政策仍有余力,或与各地推动化债、强化财政纪律有关,我们判断后续将进一步强调政策的落地与执行,推动稳增长措施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与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海外对华出台增量经贸限制措施影响大于预期,或货币政策宽松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