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公报解读:新改革、新体制、新动能
点评
2024年7月15日至 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公报以框架形式,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个大的维度,明确了当前目标、短期目标和到2035 年的中长期目标。对于当前形势和任务,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二季度GDP 同比增长4.7%,结构上生产强于投资、强于消费,下半年通过扩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外贸新动能等方式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全年增速5%可期。短期目标聚焦经济体制、人民民主、文化强国、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党的领导等七大领域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 年完成本次提出的改革任务。中长期目标与十九大提出的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一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部署涵盖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人民民主制度、法制、文化、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保障、首要和重点任务、战略支撑、鲜明标识进行了阐释,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体系。
从词频统计来看,改革、经济、人民/民生、安全、开放、民主、创新、科技/科学、教育等词频出现较高,其中,“安全”出现16 次,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相比上升最多。以下我们将围绕本次公报中重点强调的高水平体制、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国家安全等方面进行解读。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与政府关系,各类主体优势互补。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明确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肩负“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责,同时再次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本次未提“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而代之以“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也意味着国有、民营、外资等将在更为公平的市场化环境中,以规则、法律等为保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国有经济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仍将继续深化,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将逐步展开,央国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或将进一步加强,2023 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 万亿元,同比增长32.1%,这一高增速或将在未来2-3 年继续保持,方式上或将更多的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强化资产管理的形式体现。民营经济方面,目前,民营经济在我国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87%,较2023 年的50.4%也得到提升,但从历史来看依然偏低。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之一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完善的法制保障,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制定出台民营企业促进法,都是后续的政策实施重点,此外,还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外资方面,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今年1-5 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 家,同比增长17.4%,延续了去年以来新设企业较快增长的态势,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为外国企业在华经营创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法律环境和营商环境是未来持续推进的方向。
高质量发展动能:数字经济、教育科技、绿色经济。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综合公报内容来看,现阶段,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及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所在。数字经济方面,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预计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 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75%,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达到40%以上,企业采购数字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0.1%,较2022 年增长3.2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不断深入。数字经济时代面临数据确权、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等诸多新问题,后续在国家数据局的指导下,建立数据要素制度体系,促进全要素协同、数实融合与开放利用,构建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步伐将加快;教育科技人才方面,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后续将继续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全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主要指减少污染物排放;减污,重点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扩绿,重点是增强碳汇能力;增长,主要体现为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目前,我国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各省区市也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总体上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2012-2023 年,我国单位GDP 能耗下降26.8%,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后续将继续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财税体制改革重在完善央地财权与事权关系,消费税改革有望加快落地。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本次改革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扩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后续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或在四个方面:其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基本支出标准、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央地财政系统信息贯通、加强预决算公开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精准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二,优化税制结构,目前我国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包括消费税、增值税等,但间接税过重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今年上半年这两类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约为46.9%,较2023 年占比上升了7.6 个百分点,后续提高直接税占比或为趋势之一。三中全会之后消费税改革或将加快,消费税改革主要涉及:扩围、调节税率结构、征收环节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主要是由生产环节逐步调整为消费环节征收,在推进区域间的税收平衡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地方做好消费培育、扩大内需;其三,进一步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中央和地方财政始终存在着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 2023 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约为54.1%,而财政支出占比约为86.1%。近年来,事权上移的趋势逐渐明朗。
2022 年6 月《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此外,2023 年10 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可能仍是强化上级事权,减少共同事权,并避免“层层下压”,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压杠杆的趋势有望进一步持续;其四,增强财政和金融的协同效应。三中全会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2023 年10 月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金融部门需要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2024 年6 月潘功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也表示,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在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前提下,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加快改革,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全会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具体实施中,一是监管体制改革,2017 年7 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随后在2018 年2 月国务院新组建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效避免监管漏洞和监管重叠问题。2023 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近期金融监管措施不断出台,2024 年7 月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后续金融领域或将继续加强监管;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也再度强调“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内涵是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和引领需求结构,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薄弱环节,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比如吴清主席在2024 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提升多层次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并要壮大耐心资本,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持续推进。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从制度、规则等方面打通各种壁垒,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等,从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2023 年10 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并提出未来5 年(2024-2028 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 万亿美元、5 万亿美元。根据央行发布的《2023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7.1万亿元,同比增长4.4%,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6.9%,占比较上年提高2.1 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承担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职能的作用。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三大风险。实现保障安全方面还包括防范化解三大领域风险,全会指出要“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目前,房地产市场运行仍然低迷,2024 年6 月,国常会明确房地产“去库存”,确立了后续的政策重心,同月央行也宣布设立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据中指研究院,2024 年上半年重点50 城可售库存出清周期延长至21.3 个月,短期库存去化仍存压,后续随着相关政策逐渐落地,房地产库存去化有望加快,另外需求端的楼市优化措施也有助于提振居民购房信心;地方化债方面,本次会议后,有望迎来更多政策支持,中央层面,2024 年特殊再融资债发行的理论上限为1.43 万亿元,截至5 月末,今年已披露的拟发行总额为1087.65 亿元,下半年额度较为充裕。地方层面,6 月河南拟发行520 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后续可以关注其他省份专项债发行情况,地方城投转型也有望加快,2024 年以来各地城投纷纷新设或更名为产业类国企;中小金融机构领域,少部分中小银行前期累积了一些风险,2024 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城市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5%,继续走低,后续将持续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除三大风险外,还需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2024 年上半年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实现27.4%的高增长,后续水利相关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此外,本次全会还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进一步丰富了安全的内涵。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