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三中全会的改革走向: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中全会的改革走向:于无声处听惊雷

宏观研究 72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到底在哪里“更进了一步”?我们通过逐条解读《决定》全文,描摹了改革全貌。总结来看,以下方面值得重视:

    注意改革两个阶段的划分。本次《决定》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到十八届三中之间的改革开启阶段,二是十八届三中之后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而两个阶段既有继承,也有区别。

    本轮改革注重系统集成、顶层设计和实际效果。区别于改革的起步阶段,本轮改革一是注重系统集成和顶层设计,在宏观调控体系、外贸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强调了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这意味着本轮改革并不是具体领域的小修小补,而是对发展全面思考后的通盘部署;二是更为强调改革实效,如简明地设定改革完成的时间表。

    本轮改革聚焦点在于新质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体制建设,如教育、人才和科技,《决定》都做了大量和细致的部署,为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为科技人员创新活动“松绑”。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新兴行业,也涵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国企与民企,仍然“毫不动摇”。《决定》强调对于国企,改革要明确核心和主业,并调整对国有企业评价机制与核算方式,加入“履行战略使命”的评价;而对于民营经济,重点聚焦于对民营经济支持的制度化安排,特别是提出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另外还有其它很多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不过,对于民营企业自身,也有相应地要求,特别提到了企业合规和廉洁风险的防范。

    经济改革落脚在财税与金融。财税改革围绕预算、税收和央地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其中预算强调全口径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进来,事实上是着力拓展收入的来源。税收制度改革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和新业态适应的税收制度;二是健全直接税体系,特别是针对资本和财产所得的征收。央地关系上,适当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与中央事权,对地方专项债提供了更大作用发挥的空间。对于金融体系改革,本轮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宏观管理,如对央行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直接要求。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决定》延续了之前的政策思路,不是单方面强调其融资功能,而更注重投资和融资两方面功能的协调。此外,《决定》对于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制定金融法,使得监管行为有法可依。

三中全会的改革走向:于无声处听惊雷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不及预期,经济运行出现系统性风险,政策实施进度不及预期。

机构: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兴 日期:2024-07-2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