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第二篇:改革的深意:构建适应生产力跃迁的生产关系
事件:
2024 年7 月21 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试图从这一主线系统性理解本次改革的脉络。
核心观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重心是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方向上主要围绕市场机制、要素配置、产业体系、制度规则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结合1)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2)宏观经济治理方面,提出多渠道增加地方财力,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1)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包括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资源配置;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等。
三是,健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重视“从0 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也需要重视“从1 到N”的产业化落地。涉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安排。
四是,制度原则上,统筹国企民企关系、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法治国1)推动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先进生产要素,聚焦制度型开放、跨境电商、服务业扩大开放、“一带一路”建设;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涉及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等。
《决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试图从这一主线系统性理解本次改革的脉络。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出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不断被冲击调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工具以数字技术为代表,在物理形态上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代表生产工具的蒸汽机、内燃机和计算机有重大差异,但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劳动者将加快转变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劳动资料将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纵深发展,劳动对象也将向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虚拟对象在内的综合型对象转变。因此,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新动能的产生等方面,仍然需要生产关系的适配性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点明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五个要点——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所谓改革,要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改革的重点应围绕市场机制、要素配置、产业体系、制度规则等四个方面展开,我们以此为线索梳理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脉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