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稿于7 月21 日正式公布,全文共2 万2 千余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建设等15 个部分、60 条。
从主要内容看,本届三中全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但更多体现了二十大的改革思路,对科技、安全、教育、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对市场的定位适度向维护公平方向倾斜,在关键领域对国有经济的倚重增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财税体制改革扩中央事权和拓地方税源并举,社会保障方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稳妥推进延迟退休,人口方面未来会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本次会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同时更多体现了二十大的改革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历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本次会议主题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全会公报以及《决定》内容来看,本届三中全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但更多体现了二十大以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些改革思路。例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创新、城乡融合等在二十大报告中均有提及。具体来看,以下内容值得重点关注:
对市场的定位适度向维护公平方向倾斜。《决定》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于市场的定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二十大报告中都提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次《决定》中再次出现这一论述,但有一些细微变化,比如新增“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更好维护市场秩序”等有关内容,这可能意味着在追求效率和维护公平之间做了新的平衡,通过对以效率最大化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进行调整或者规范,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平。
在关键领域对国有经济的倚重增加。《决定》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将进一步巩固三年行动改革成效,在资产管理、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或发挥更多作用。此外,还提出“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未来或将考察国有资本经营质量,引导国企加大科技创新等高质量投入。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
从有关表述看,《决定》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较为重视。我国按照当前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不足美国的50%,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驱动国内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也是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客观需求。其中,该部分提及的具体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
财税体制改革扩中央事权和拓地方税源并举。《决定》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未来或扩大政府财政预算的范围和来源,进一步扩充政府财源,但具体哪些收入符合上述要求需要等待更多细则发布。另外,还提到“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我们认为上述举措代表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要方向:一是拓展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力;二是强化中央事权和支出比例,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此外,《决定》中指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这一举措有助于地方政府拓宽专项债使用渠道,支持更多项目和领域,也能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
重视社会领域问题,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对安全较为重视,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根据词频统计,《决定》中 “安全”一词出现的次数为41 次,高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24 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关注安全体系构建,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前提。
风险提示:对《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举措理解和解读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不到位造成无法在关键领域承担更多职责,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整体进度不及预期,财税体制改革落地过程中因存在各类约束条件导致效果不及预期,国内经济超预期下行影响民生类改革推进节奏及支出力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