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解读:夯实体制韧性 寻找增长弹性
承上启下:三中全会的定位,决定了改革空间三份文件发布后,三中全会的信息得以完整呈现,我们发现三个关键“不同”。一是,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仅包含在公报里。这反映了,原有议程并不包含对当前形势分析的议程,但中央在讨论后格外重视短期形势,并做出了关键部署。二是,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后文简称“关于《决定》的说明”)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当前改革的“重点”,侧面解释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含义。三是,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中,依旧保留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表述。总的来看,三个“不同”的指引方向均积极。
二十届三中全会历史定位更偏“接棒改革”。结合三份文件来看,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二十大的延申,关键不在“重绘蓝图”,而是“接棒改革”。改革举措强调的是延续性而非创造性。
谋篇布局:夯实体制韧性,寻找增长弹性
基于历史定位,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聚焦两个方向。通过梳理对当前矛盾的表述、《决定》的章节变化、60 条具体政策的变化,我们认为,增量改革主要聚焦两个方向,分别是:夯实体制韧性,寻找增长弹性。前者意在守住发展的“下限”,关键是“以调节求平衡”。后者决定发展的“上限”,更关注“以创新铸希望”。
夯实体制韧性的目标之一是缓解内生压力,其核心在调节分配。相关改革沿着二十大指出的“共同富裕”方向,强调“切蛋糕”的公平性。若改革能积极落地,则未来能够看到:1)央地财政权责分配更合理;2)城乡人的流动和农村财产性要素流动更顺畅;3)住房逐渐回归居住属性;4)金融监管服务实体效率更高;5)收入分配更公平;6)垄断性资源的要素定价更市场化。
但这一领域的改革的细则不多,如何突破制度桎梏值得关注。
夯实体制韧性的目标之二是预防外部风险,其核心在未雨绸缪。相关改革详细描述了如何在极端情形下,保持战略性产能和经济稳定运行,主要聚焦三个细分方向。一是能力冗余度建设,提出了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国家储备体系等设想。二是强化国企功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增加国防制度供给,首次提出“(中央军委)建立同中央和国家机关协调运行机制”。这一领域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增强,政策落地节奏或决定改革成效。
寻找增长弹性的目标之一是产业强化升级,其核心在新质生产力建设。《决定》对新质生产力的定位更为清晰,相比于原发性创新,新质生产力更加聚焦在看得见发展苗头、摸得到技术路线的产业上。政策的设计更侧重于产业规模化、高端化进程,具体方法是在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基础设施升级三个方面积聚要素、提高效率。这一部分的具体政策,更像是过去一年在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方向上的“共识汇编”,通过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最终落实为战略选择。
寻找增长弹性的目标之二是冲击科技高峰,其核心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这一改革的内核是,为科研人员从事原发性创新,创造更好的客观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给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更多转化激励,并引入更多外部人才资源。这一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或能提高原发性创新的概率,但最终带来的影响在创新发生前很难准确评估。
星夜兼程:改革的落地节奏,决定改革成效
向前看,改革5 年要交“满分答卷”,比十八届三中更为紧迫。尽管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接棒改革”,但60 条改革任务不可谓不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9 年完成改革的目标,比十八届三中全会7 年取得决定性成果更为紧迫。如何推动改革更快落地,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有新提法:首次提出干部存在“不善为”问题;首次提出“加大”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
由此来看,改革提速的要求明确。
三季度改革如何落地值得关注,政策如何做到“长短兼顾”或影响市场风险偏好。改革面临客观的周期下行压力。7 月22 日央行降息的同时对货币政策框架做出调整,为改革开了好头,未来能否有更多政策落地、优化,或对市场的风险偏好产生影响。
风险提示
政策具体执行路径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