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动态点评:临时的加场”MLF释放何种信号
非惯例时间开展MLF 操作,这在近三年还是第一次。当市场“降息”预期落地,央行今天却又一次快速出手,临时操作MLF(通常是每月15 日左右开展MLF),且利率调降幅度比OMO 更大。我们认为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演进中MLF的意义虽有淡化,但这次“非对称、非照例”的MLF 操作释放的信号意义仍不可忽视,这也与大会后资本市场的调整不无关系。
MLF 跟随调降虽是“情理之中”,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我们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临近月末呵护流动性。《金融时报》解释称“本次加场MLF 操作临近月末,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增加,货币市场利率有一定上行压力”。同时8 月MLF到期量4010 亿元,环比明显上行,本次投放也有一定“前瞻”作用。
二是以史为鉴,央行“非常规”操作通常有的“稳预期”作用。类似今年年初1 月在市场连续调整下降准的超预期公布,这次本可在8 月中旬跟随调降的MLF 却前置到7 月下旬“加场”操作,这与年初央行通过货币先行来“稳市场”的政策考量“异曲同工”。
三是抓紧重要的宏观窗口,兑现宽松。我们曾在周一的报告《央行7 月的“降”心独具》中提到7 月降息的时间点恰到好处,一方面是外部压力减轻,美联储降息条件“松口”;二是近期经济动能有所波动,货币宽松的必要性有所提升。央行在4 月政治局会议后迟迟未遇合意时机宽松,随本次LPR 机制改革,在7 月政治局会议之前将宽松“应出尽出”,也有利于下一阶段的政策统筹。
此外,随着今天五大行存款利率的调降,新的利率传导体系也完成“首秀”:
“7 天OMO 利率→LPR 利率→存款挂牌→MLF 利率”可能成为后续降息链条的重要参考,这意味着后续的降息的观察窗口有所改变,可能由此前每月15 号的“MLF 操作”更替至20 号的“LPR 操作”,但也不排除央行在每日开展逆回购公告中“先行”调整利率。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国内经济基本面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