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报告:经济的温度
本周关注:
终究到了出手一刻,但无论是逆回购利率还是LPR 利率,下降幅度应是不够的,反而给了债券市场突破的契机。
之所以MLF 多调整了10bp,应该是MLF 需求偏弱所导致的,但作为周期调控者来说,应通过量价去平稳需求,因此,央行月内罕见地进行了两次MLF 操作。如果稳信用是一个重要目标,在没有其他长期投放工具的替代之前,MLF 工具应不会很快退出政策工具箱。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大幅升值,这个原因很明显,当前中间价和盘中价出现了非常罕见的大幅偏离,这个汇率应该不是基本面的作用,而更应该清楚的是,现在政策的考虑是又期待宽松带来稳信用的结果,又怕宽松本身带来利率及汇率的大幅下跌,这就是我们年初所说的类特里芬难题,这本身是不能兼顾的,在挣扎之后,政策还要去选择稳信用,悬念只是节奏和时间。
很多人在找商品大幅下跌的短期原因,但实际上,商品本身因为中国的宽信用不利问题,已经在转势的节点,况且,主流金属就商品周期来说,位置还偏高估,在这个新的趋势下,短期的节奏很多是情绪上的,比如这周的全球权益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共势的。
美国二季度GDP 增速远超市场预期,PCE 也略超市场预期,再次彰显出美国经济的韧性和通胀下行的粘性,可以看到,美联储此前的“数量”宽松正在对美国的基本面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我们要同时注意的是,美联储在最近两个月投放的流通货币在快速收敛,我们要警惕这个变化会引起美国基本面在今年四季度出现变局的可能。
这些迹象反而会指向一件跟当前主流预期不符的事情,即美联储今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近期美国股市的调整,虽然有些过激,但也并非无据可依。
本周国内大类资产的走势继续按照risk-off 的方向演绎,在进入增长层面的淡季后,risk-off 是一个更为顺畅且确定的方向。在强力且非常规的政策出来之前,利率债的利好环境应未变化。
投资建议:
宏观经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速度正在下降,这将导致宏观增长的速度已经在今年Q1 达到年内高点。
资产配置:流动性梗阻现象映射在资产配置上就是持续性的risk-off,利率债应该还是占优资产。
权益市场:结合信用投放现状,指数层面表现应有限,结构上红利占优。
利率债:若流动性梗阻无法解决,利率债的行情持续性仍然有。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建议仍然保持中性久期,慎赌超长期利率债。
信用市场:在风控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尽可能下潜城投信用,目前看,在极端的配置图景下,信用利差有历史性新低的可能;但是地产信用还要等等。
商品市场:商品周期可能重新下降,5 月的商品有概率是周期高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