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观察》系列第六篇: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新框架特征?
核心观点:货币政策新的调控框架中,以7 天逆回购利率为政策锚,通过增设临时正、逆回购工具以及延后MLF 操作时间提高对狭义流动性的引导,提升LPR报价利率的弹性以更好反映信贷市场的供需关系,并加大结构性工具的创新提升对定向领域的支持,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落地将补充预期管理效能并完善对于利率曲线的调节。
理解货币政策新框架——五大关键问题:
短端政策“锚”如何形成?7 天逆回购利率成为政策锚,DR007 利率可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并通过利率走廊,完善DR007 的形成机制。
如何加强高频流动性管理?创设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完善回购工具的操作期限。
延后MLF 招标操作时间窗口,兼顾对跨月末等时间点的维稳。
如何安排1 年关键期限政策工具?MLF 缩量续作,价格随行就市。LPR 与MLF脱钩,增强LPR 弹性。
如何实现货币市场向信用市场传导?弱化存款派生,增设创新型结构性货币工具作为准财政工具进行补充。
央行二级买卖国债将如何落地?央行将二级买卖国债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目的,从短期看,一是防止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捍卫央行自身预期管理“信用”;中长期诉求为弥补预期管理的不足,实现对利率曲线的调节。
风险提示:缴准等因素导致资金面意外波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大幅缩量;信贷需求好转快于预期;地方债发行进度持续偏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