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洞悉地产周期律”系列之二:房价何处寻底?195个房价周期的大数规律

“洞悉地产周期律”系列之二:房价何处寻底?195个房价周期的大数规律

宏观研究 115

  房价何处寻底,怎样寻找大数规律?

      观察宏观经济,不能不看地产。作为周期之母,地产景气的变化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牵动着居民、产业链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多方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房价如何探底,是地产周期的核心问题,但单纯做供需分析很难给出前瞻指引。如何判断房价探底的节奏?市场有两派迥然相异的分析逻辑。一派注重地产的耐用消费品属性,强调通过供需分析定位房地产的价值。这一流派在微观分析上更有效,但当房价脱离从微观观察抽象到宏观判断时,供需分析的判断依赖对人口、购买力、婚育偏好等多方面的假设。立场一旦有差异,结论即会分化,较难形成共识。

“洞悉地产周期律”系列之二:房价何处寻底?195个房价周期的大数规律

      相比之下,资产价格分析可以通过全球比较总结不同级别房价周期的涨跌规律,前瞻性更强。

      事实上,在耐用消费品属性之外,房价还有金融属性,尤其是实际房价(剔除了CPI 通胀)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收集尽可能多的房价周期样本,从金融周期的角度切入,获得对于房价周期在“牛熊轮动”上的大数规律。

      基于全球58 个经济体的季度实际房价数据,我们收集了一共195 个房价周期的数据,作为分析蓝本。我们以单周期房价的跌幅深度划分周期类型:1)单周期最深跌幅小于20%的归类为常规周期,共127 个;2)单周期最深跌幅在20%和35%之间的归类为小型房价泡沫,共39个;3)单周期最深跌幅大于35%的归类为大型房价泡沫,共29 个。

      由此看,房价泡沫并不罕见。1970 年以来,在这个以主权信用为本位的浮动汇率时代,至少就有68 次房价泡沫。甚至,日本、英国等多个经济体经历了不止一次房价泡沫。

      房价要跌多少?跌多久?涨得回来么?估值指标有效么?

      首先,房价的上涨进程和下跌进程是相互独立的。同一级别的房价周期,不同经济体的下跌节奏差异却不大。下跌进程,更像是一个社会心理的消化过程,大数规律的稳定性较强。

      其次,大型房价泡沫大约需要6 年房价止跌,小型房价泡沫大约需要4.25 年。大型房价泡沫实际房价的最深跌幅中位数水平在40%左右。节奏上,高点6 年后实际房价止跌,第4 年开始房价跌幅逐年收敛,从加速下跌转向缓慢下跌。小型房价泡沫相对乐观,实际房价最深跌幅中位数水平在22%左右。节奏上,高点4.25 年后实际房价止跌,但磨底时间较久,实际房价回升可能需要5 年以上,房价转向缓慢下跌的拐点大概率在第3 年。

      再次,大型房价泡沫不易涨回前高,20 年内实际房价能涨回前高的样本数占比不到50%。房价如果涨不回前高,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可能留下疤痕效应,制约居民远期消费弹性。我们通过中位数分析、概率分析、案例分析发现,大型经济体一旦陷入大型房价泡沫,实际房价在20 年内很难涨回前高。同时,如果经历的是小型房价泡沫,1994 年后的德国经验告诉我们,财政货币偏紧的政策也可能导致实际房价在20 年内很难涨回前高。

      从名义房价的角度看,结论可能相对乐观。例如,大型房价泡沫的名义房价大约5 年止跌,10.25 年后或能涨回前高。但各国通胀环境不同,名义房价规律不如实际房价规律稳定。

      估值指标指引意义更强么?至少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两个指标的作用有限。首先,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的拐点都滞后于房价拐点,缺乏领先性。其次,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估值锚点。其中,房价收入比的问题在于,跨国比较缺乏合理性。对于有房产税的经济体(例如美国),房价收入比系统性地低估了居民的买房难度。而租售比的问题在于,估值水平直接受宏观经济影响。作为广义资产回报率的一种,租售比取决于增长环境和金融条件,随经济增长而走高、随货币政策宽松而走低。因而,在不确定增长和金融条件时,很难确定租售比的合理水平。

      总结:国情有别,不代表大数规律无效

      大数规律是分析基础,但具体案例要恰当地做“加减法”。房价下跌进程,大数规律发挥的作用大于具体国情。一方面,不同级别房价周期的下跌节奏、止跌所需时长均值得参考;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疤痕效应相似。而房价止跌回升的过程应该更多考虑国情差异。一方面,房价能否涨回前高更需要关注概率统计。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速度,取决于政策选择、全球化环境、产业发展等差异化因素。

      风险提示

      1、逆全球化环境增加资产负债表修复难度;2、各经济体对房价泡沫的逆周期干预力度不同。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于博/刘承昊 日期:2024-08-0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